生物炭调节水稻土氮素矿化及水稻氮效率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r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生物炭被广泛用于农业、环境和能源领域,尤其在土壤改良方面作用突出,而土壤肥力水平,直接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影响农产品品质的优劣。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该区域土壤肥力水平,尤其是氮素水平对水稻生产至关重要,而水田的特殊环境对氮素转化及水稻氮素利用又有关键影响,生物炭能否协调水稻与土壤之间的氮素共需矛盾成为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以辽宁省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两种模式,分别为淹水培养及通气培养,同时设置6个处理,分别分别为不施氮肥、只施氮肥和施加氮肥并分别配施玉米秸秆粉及生物炭,其中施用玉米秸秆含碳量与施用1%生物炭含碳量相等。田间试验部分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单施氮肥、单施生物炭和氮肥配施生物炭。试验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粉碎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不同生物炭用量对水稻土理化性质和氮素矿化、水稻氮素利用、水稻产量形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气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和有机物料的添加对土壤NH4+-N含量的累积影响并不明显,但显著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对土壤NO3--N的累积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的累积。培养后期,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增加了土壤NH4+-N累积量。2.通气培养条件下,添加秸秆和1%生物炭时,对水稻土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培养前期,施加1%以上生物炭加速了水稻土氮素矿化,但在培养后期,该处理对水稻土氮素矿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淹水培养条件下,生物炭的施加量越大,对土壤氮矿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在培养后期,施加秸秆处理与施加生物炭处理并无显著差异。3.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升高了土壤p H。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升高。生物炭施用后显著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数,进而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相比于只施氮肥,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增加了水稻的经济产量和秸秆产量。4.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升高了水稻籽粒的含氮量,水稻籽粒的吸氮量也有显著升高。生物炭与氮肥配施相比单独施加氮肥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本试验中,生物炭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降低了水稻氮肥的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贡献率。
其他文献
<正>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高层次实用人才普遍缺乏的现实问题,国家决定今年部分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教
在执行河北省电力工业局编制的《小径管熔化焊对接接头超声波探伤工艺和质量分级导则》过程中,对表面声能传输损耗测量与修正,探头耦合,DAC曲线制作,探伤灵敏度以及头参数复核等问题
猫传染性腹膜炎(FIP)是猫冠状病毒(FCoV)的特异性位点突变引起的。超过95%的患有FIP的猫在诊断后的几天到几个月内死于疾病,历史上使用了各种治疗方法,但最近开发的抗病毒药
<正> 一、标准我们大家知道,在工程设计方面,国家颁布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档案管理标准等等。也就是说“标准”是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标准,是指
目的 分析宫颈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宫颈癌术前诊断与分期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5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资料.年龄32~75岁,平均45岁.主
本文通过对贵州电网低频减负荷动作情况及1994年低频减载方案进行仿真计算,论述了调速器、励磁调节器、负荷特性对频率的影响,并得出几点结论。
多媒体电脑教学系统河北电力职工大学(071051保定)于红军易简多媒体教室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电视教学中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不能交互的状况,建立了一个全
目的 构建基层部队卫勤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其体系进行测评分析.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军区卫勤机构中选择研究对象,利用因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于此同时生活用品的过剩而致使的违规占用消防安全通道情况层出不穷,在发生紧急情况后,由此而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及经济财产损失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消防通道的违规占用情况做及时检测是相当有必要的。然而,当前的安全检查以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调查为主,这样不仅费时、费力,也可能会因人为因素而存在缺查、漏查的情况。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结合当前日趋成熟的无人
<正> 当今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则是知识总量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本身作为知识形态的产品,不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