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桑植“打花灯”的传统形态与现代演变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d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北桑植“打花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地域性民俗活动,盛行于当地的民族当中。本文主要通过2009年暑期和2010年春节期间的田野调查,对桑植“打花灯”的传统形态和现代演变做出较为全面而客观的民俗志式的描述,展现当地特有的信仰心理和民间艺术面貌。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形态的对比,分析致使“打花灯”在民间社会变迁的内外动力,进而对“打花灯”所面临的困境和前景给出自己的见解。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共四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探讨了选题的缘起和相关学术研究动态,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术语阐释。正文第一章是调查地的描述,即桑植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溯源以及当地的民众信仰空间和“打花灯”的节日情境,对桑植“打花灯”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做出一个概览。正文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主要通过田野调查(主要为沙塔坪乡老艺人杨声民的讲述)得来的资料,从仪式过程和表演体系两方面来描述“打花灯”的传统形态,并分析这种传统形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三章是通过对瑞塔铺乡间文艺轻骑队(花灯班子)的调查,将这种现代化民间文艺表演班子与上章“打花灯”传统形态相对比,呈现出桑植“打花灯”的现代演变状况。正文第四章是基于前两章的内容,对促使桑植“打花灯”现代演变的内在动力——即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做出分析。余论则简要分析了桑植“打花灯”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在新时期下的前景展望。“打花灯”的生存困境主要包括当下生存时空变窄,以及传承的断裂,前景展望则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和民众对于民间娱乐方式的回归,并在这两方面因素之上民众文化自醒的背景,对作为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打花灯’在民间社会复苏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探讨。
其他文献
<正> 1985年以来,我队相继完成了对北魏洛阳城外廓城以及廓城内主要道路、河渠的勘探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不仅对北魏洛阳城总体布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使廓城内一些重要建
研究目的:在国家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情况下,探讨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进行功能区划的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从土地开发整理的4方面基本理念和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出发,探
<正>《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性美、对浓郁民族风情的赞赏。2004年,我在一所学校任教时,上过这篇文章。五年过去了,回顾那一次课,我
从呼和浩特的地热能能源禀赋出发,概述该地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地热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不利条件,对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并
<正> 1989年5月,徐州市南郊大山头村村民在建房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我们随即前往调查清理,证实为元代画像石墓。该墓北傍云龙湖,西侧为海拔119.1米的大山头。墓葬早年遭破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与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常常是考试的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析、
<正> 1966年元月,临湘县陆城通济桥石桥沟出土了南宋石室墓与元代砖室墓各一座。其中石室墓结构严密细致,出土随葬品非常精美。因为当时不久就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故资料未能
<正> 铜陵素有铜都之称,从古代至今一直为我国南方重要产铜地区之一。1987年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对铜陵地区古代铜矿遗址进行
美陆军全面转型后,数字化部队从编制结构到装备保障均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为充分借鉴其经验教训,探索在该领域的发展道路,在回顾美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历程的基础上,从维修作业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除了培养幼儿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发掘艺术天赋、培养创造力和表现力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