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浪潮是在福利国家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则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以及农业产业化问题都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应当说,政府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现实中由于政府财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应者本身所具有的先天不足,使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导致不可预测的变化,难以有效地实现公共物品的最佳配置,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非营利组织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非营利组织不仅在功能上可以代替政府解决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在许多方面发挥着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建立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政府这个目标来讲,还是从政府失灵角度来讲,开展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都是必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研究,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全文由导论和五章主体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论。本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作了明确的阐释: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或共益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第三部门”。它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企业及政府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明确了主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对非营利组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提出了研究的重点,最后对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理论。在对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判定进行明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慈善行为及其动机、和约失灵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和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指出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它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生活日益形成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元格局的结果。同时,对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比。第三章 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变迁。本章首先对我国农村传统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进行了描述与评价,然后从共益性和公益性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WP=5>II 中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变迁与评价。通过对我国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考察,得到的答案是:我国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三大类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合作供销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 1958 年以前的历史阶段,完全符合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是真正的农村非营利组织。本章还着重对现存的农村合作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我国共益性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变迁。详细地阐述了中国近年来农村实践中涌现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五种模式,即:邯郸模式、莱阳模式、宁津模式、安岳模式和江山模式。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协会型。主要是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在技术服务、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上联合起来建立的社团性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专业合作社。它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形式,是借鉴国际合作制基本经验,以为社员服务、保护劳动者利益为宗旨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股份合作型农业企业。目前有些农民合作组织名义叫做协会或合作社,但实际上是若干个专业生产的农户,采取资本和劳动的联合方式,从事某种专业生产,实行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也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形式。但是,这类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属于股份合作型农业企业。我们归纳的前两种类型,都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第三种类型属于营利组织,不在本研究课题的范围之列。 我国公益性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变迁。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肯定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意义;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医疗机构进行的营利与非营利的分类,对其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分析。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农村经济性非营利组织——农村合作社(日、韩称农协)的发展现状与运作模式,从成立的目的、原则、运作模式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农村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分别从公共物品的供给程度、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程度、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和农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农村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与国外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差距。 第五章 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创新。本章从共益性和公益性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创新。 我国农村共益性非营利组织的创新。这一节分别从我国农村共益性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原则和机制运行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应该坚持非营利的原则、企业化经营的原则和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原则。在机制运行方面提出了建立模式的创新、筹资机制的创新和人才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