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间延误的因素,提高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反应能力,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标准的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至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且行PCI术的患者共269例,以患者从发病到至医院就诊的时间以及从就诊至球囊打开的时间两种分组方法将患者分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住院花费及住院转归等内容,寻找导致患者院前及院内治疗时间延误的因素。结果:1.不同院前延误时间的比较1.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以及既往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患、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病史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6小时来院组中,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占总数比例明显高于发病≤6小时组来院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6小时组与>6小时组来院时心率、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血常规、电解质、血脂全项、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发病及治疗情况:发病<6小时来院组患者夜间发病者占19.3%,发病>6小时来院组患者夜间发病者占52.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病距来院时间短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也显示出了在院接受治疗的延误时间明显少于发病后6小时来院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以及PCI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长、血管病变情况、置入支架情况大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唯一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是靶病变的长度,≤6小时组为(30.7±16.0)mm,>6小时组为(38.6±20.1)mm,(P=0.003)。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及治疗费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院前延误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以患者AMI发病后院前就诊时间的延误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吸烟、既往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发病时间、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彩超等因素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糖尿病及夜间发病为影响院前就诊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同院内延误时间的比较2.1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既往疾患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患、以及来院时的心率、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及化验室检查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两组患者发病及治疗情况:在工作时间内就诊D2B时间≤90分钟以及>90分钟的两组患者的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发病、从进入急诊室到决定治疗时间则在两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上述两个因素可以影响D2B时间。选择桡动脉作为穿刺血管者其D2B时间在≤90分钟组中居多,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患者冠脉造影下显示为多支病变者,其D2B时间长于单支病变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手术时长、靶血管情况、置入支架情况差异则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大部分血管(分别为71.8%和72.2%)都处于血管完全闭塞状态,经PCI治疗后血管可全部恢复再灌注,两组中分别有84.6%和83.9%的血管可达到TIMI血流3级,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因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死亡的3例患者均为D2B时间>90分钟组患者,有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473)。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及治疗费用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3院内延误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以患者AMI发病后D2B时间作为因变量,发病时年龄、既往吸烟史、既往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等病史、发病时间、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彩超等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多支血管病变以及从进入急诊室到决定治疗时间为影响D2B时间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诊疗延误的影响因素在院前与院内延误之间存在不同。合并糖尿病以及夜间发病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重要因素。双/多支血管病变以及从进入急诊室到决定治疗时间为影响院内治疗时间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