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核苷酸序列中,物种的多样性也寓于四种核苷酸千变万化的排列之中。D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能精准地传递遗传信息,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序列的稳定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的关键。但DNA分子会受到生物体内源代谢或外源因素的影响,产生多种不同形式的损伤。本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发展出两类DNA损伤的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相关的毒理作用。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 1.紫外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分析与毒理作用研究 DNA分子吸收紫外辐射的能量后,可诱发链内两个相邻的嘧啶碱基产生嘧啶二聚体,生成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mers,CPD)和6-4光产物(pyrimidine (6-4) pyrimidone photoproduct,6-4PP)。而6-4光产物在UVB的作用下,可转变为其互变异构体Dewar结构。这些二聚体的产生,使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阻碍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影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因此,准确、灵敏地检测细胞内DNA分子产生的嘧啶二聚体含量,对于理解和临床诊断嘧啶二聚体相关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TpT为原料,采样紫外照射液滴法产生胸腺嘧啶二聚体CPD和T(6-4)T,经半制备级HPLC分离纯化,制备出纯度高的两种胸腺嘧啶二聚体。以制备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作为标准品,采样负离子模式,发展出UHPLC-Q-TOF/MS定量检测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分析方法。通过考察不同的酶解条件,简化了传统酶解步骤,提高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释放。 利用建立的UHPLC-Q-TOF/MS检测方法,探讨了HCT116细胞中p53基因对紫外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形成与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紫外辐射强度下,p53敲除型HCT116细胞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高于p53野生型HCT116。且经过24h的修复,p53敲除型HCT116细胞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速率低于p53野生型HCT116的速率。 研究还发现,当醌类化合物与紫外线联合暴露细胞时,会影响细胞内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含量。 此外,利用HPLC-DAD的方法,分离并纯化了含有T(6-4)T的生物素-寡核苷酸探针,该探针可用于抗体进化、研究与T(6-4)T相互作用的蛋白等。 2.DNA氧化损伤分析与生物效应标志 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是典型的DNA氧化损伤标志物,其频率与基因突变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中的8-OHdG的频率,是对氧化压力的长期效应的反映,受短期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影响较小。对人体白细胞内8-OHdG频率的测定,是研究其产生、修复及其他生物学效应的基础。本文发展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中8-OHdG频率的方法。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法,以[15N5]-8-OHdG作为同位素内标,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下进行。本方法在8-OHdG含量为1.0-100nM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9%-94.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7%,检测限为0.3 nM (S/N≥3),定量限1.0 nM,(S/N≥10)。将本方法用于检测121个血液样品中白细胞DNA 8-OHdG频率,其中包含46名癌症患者和75名健康志愿者。结果显示,癌症患者血液白细胞中8-OHdG的平均含量高于健康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