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从想象到消费——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冯小刚电影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纷迭起落的浪潮中,冯小刚无疑扮演了一个成功者的角色。他凭借自己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长胜不败的“票房神话”,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创作的代表人之一。冯小刚电影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创作风格、审美范式的转型,也在电影里呈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都市民间生活的万千气象。   本文不以电影学的研究视角,将冯小刚电影叙事艺术特色的展现作为论文的逻辑主线。而是从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将冯小刚电影中的“民间”呈现作为立论的基点。并且通过冯小刚电影中的“民间”生活的展示来分析近2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变和文化格局裂变的痕迹,以及“民间”“体制”、与“精英”三种文化话语力量博弈的社会现状。“民间”作为一种叙事方式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电影创作,经历了新时期前中国电影导演的“政治化民间”叙述,第五代导演的“诗化民间”塑造,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民间”呈现,成为中国电影叙事中一个常见而又不甚真实的影像符号。受20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思潮转向,中国电影商业本质属性凸显,以及王朔小说等因素的影响,自称为“另类”导演的冯小刚,同样也选择了“民间”作为自己电影创作的表现主题。相较于其他导演影像“民间”因刻意雕琢而出现的影像失真,冯小刚电影中的“民间”形态似乎更贴近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他通过对当代都市生活空间变化的展示,对“民间”、“体制”、“精英”三种话语力量动态制衡生存状态的描述,表现了当代民众因交往异化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回归传统温情社会的渴望。在电影创作中,冯小刚以激发审美主体由“善”到“美”的情感共鸣为价值取向,以诱导观众零距离参予的“快感”体验为审美实现途径,来满足现代观众的娱乐审美需求。为此他将“英雄·美人”与“才子·佳人”这两种传统文学叙事主题,修改为更切近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现实的“顽主”与“佳人”的情感模式呈现在电影中。将现实生活中人们渴望挣脱体制规范束缚,拥有理想情感的真实欲望植入精心设计的游戏化电影情境。让观众在虚拟的电影情境中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生活欲望,从而获得一种情感或者说情绪上的满足快感。   冯小刚通过对“明星效应”的娴熟运用,社会时尚热点的恰当影射,以“民间”的名义将自己的电影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文化品牌,获得了电影投资人的高度信任。但是,电影生产流程中商业资本的进入也彻底改变了冯小刚电影的文化属性。无论他电影中呈现的“民间”形态有多真实,“民间”在他的电影中都只是作为一个诱导观众消费的影像符号而存在。不管是喜剧“民间”叙事主题的选择,还是唯美的声画效果和幽默的情节化叙事表现,或者是仿拟、谐音、双关等语言修辞的运用,都只是冯小刚电影在商业逻辑控制下的一种美学叙事策略的运用。他电影中的“民间”呈现,只是当代中国新兴文化话语力量一大众文化遮蔽自我成长事实的一件外衣。冯小刚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成功,既喻示着一种以“快感”、“娱乐”为核心的新的审美文化力量的出现,也意味着当代社会文化审美风尚由“精英”艺术审美向“大众”身体审美的转向。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重新思考和评估传统电视新闻业务的优劣势,重塑新闻品质,强化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从电视新闻打造不可替代强项、服务
ISO/IEC 17799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用来识别管理和减少对组织信息安全的威胁.本文从ISO 17799定义的11个安全管理领域出发,分别阐述CA认证中心运营的安全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
期刊
壮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语是壮族人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际用语,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壮族的文化。壮语民俗词
期刊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语意晦涩,底蕴悠长著称,复义是她的诗歌的显著特征,隐喻是狄金森式复义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双重参照策略,解读狄
期刊
数字证书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即CA认证机构)获取.rn一、数字证书申请rn数字证书的申请流程如下:rn1.提交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