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世文编》编篡群体及其经世思想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强烈的经世意识的驱使下,聚集松江,共同编纂了《明经世文编》,对时人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明经世文编》的编纂群体入手,揭示其经世思想内涵,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全文共由前言、结语和三章主体部分构成。 前言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意义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第一章探讨了《明经世文编》的编纂群体。核心群体为选辑人员,其成员均为江南松江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多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活跃分子,并具有强烈的经世意识。外围群体主要由作序及鉴定名公构成,进而得出,在《明经世文编》的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社团领袖的广泛支持。并且松江一隅的独特的社会环境,为这个庞大的编纂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章揭示了《明经世文编》的经世思想内涵。编纂群体在编纂过程中表现了很强的经世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通过对《明经世文编》的“批注”表现出来。经世思想内涵在于:以昭代之人文,经昭代之国事;道德事功一策;务农备边,富国强兵;通融调剂,广大变通;泰西之学,有裨实用;揽舆图熟形势,重视舆地之学。《明经世文编》的经世思想基本上在传统儒学思想的大背景下,多是考察如何针对所存在的积弊加以拯治,以图达到富国强兵,救明朝于内忧外患之际。因此《明经世文编》虽承认道德的作用,并且向往明初的治世,但其重心却在事功经世,以拯救晚明的社会危机。在晚明特定的社会,其经世思想也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如:有很强的“昭代性”,希图有益于当世。主张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通,通融调剂,以应对所面临的新的危机。注重对山川形势的考察,对舆地之学颇为重视。对于晚明所出现的新事物——“东渐”的西学,勇于接纳,也使其经世思想更为丰富。由此可见,“经世”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它可以针对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调整新的对策,以图拯治。 J\硕士学位论文 牲币》芬 K{Tm’S TImIS 第三章论述了《明经世文编》对晚明社会及后世产生的影响。晚明经世群体对于明王朝的衰败缺乏本质上的认识,缺乏对整个社会的宏观考察,其经世思想,并没能挽救明王朝覆灭的命运,但是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参与编纂《明经世文编》的人数是其他民间编纂活动所鲜见的,通过这种大型的编纂活动,经世思想在松江乃至江南士人中得以传播,对于江南学风从“虚”到“实”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明经世文编》以文本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通过这个载体影响着清代的经世之学,使得经世思想以巨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不断。 余论论述了与《明经世文编》相关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在世纪之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十五”期间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办中小学教育有利
古老的侵权行为法由于更注重对权利的保障而不仅是对权利的确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已成为现代民法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民法典制定工作紧锣密鼓地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课程系列化改革和企业合作课程设置,把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进一步弥补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把先进
中医关于证本质的研究工作历时已久,在脾胃领域,对虚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证的研究尚少,为进一步深入脾胃证本质的研究,本课题选择脾胃湿热证来探讨
目的:探讨同期肝叶切除手术联合胆道镜手术的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
为预测通辽市未来降水演变趋势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气候趋势分析方法,分析通辽市1961-2011年51年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虚拟加工仿真技术近年在工程实践课程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应用Vericut软件设计与开发了用于增强工程实践课程的铣削虚拟加工系统。系统能够提供铣削加工虚拟环境、铣削典型件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私营企业已经壮大成为一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截至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76.2万户,从业人员2406.5万人,注册资本133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成人斯蒂尔病的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该次研究样本方便选取该院成人斯蒂尔病患者64例,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之间,将所有患者分为对比组
This thes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theories about XingLingShuo. One is from Gong’an San Yuan in Ming Dynasty, the other is from Yuanmei in Q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