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的乡土,坚韧的人性——论王西彦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西彦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作家,也是乡土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对抗战时期的东南文艺运动贡献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从人生经历中汲取营养,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坚持从人性的视点、启蒙主义立场审视笔下的人物,表现农民命运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在战争的苦难中发掘人性的力量,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以王西彦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性视域下的农民苦难”、“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自省”、“忧郁朴素的美学风格”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讨论。其中,第一部分论述在贫穷的重压、父权家长制的压迫和战争的摧残下,浙东农民的生存境遇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人被严重异化,达到奴化的绝境。第二部分论述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同人民一起受难,物质的匮乏和社会的黑暗让大部分知识分子理想受挫,成了哀叹、呻吟的折翅鸟。作者同情他们的遭遇,也指出他们没有抛却个人主义,及早地融入时代的洪流。另一类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只顾享乐,借机发国难财,不关心民族、国家的命运。作者用犀利的语言讽刺这些知识分子的丑恶行径。第三部分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忧伤凄凉的意境营造、对人情和人性之美的追求三个方面,剖析其忧郁、朴素的美学风格。王西彦的小说虽然存在着选材不精、开掘不深等局限,但将其放在宏阔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依然有着值得珍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其他文献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大家,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我是猫》《门》《从此以后》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漱石在创作初期,特别是辞去教员职位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的,在1905年到1906年短短的一年间漱石创作了《薤露行》《琴之空音》《趣味的遗传》等多部短篇,随后结集为《漾虚集》于1906年由大仓书店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这几部短篇小说却呈现
华人作家蒋彝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哑行者”系列英文游记在海外收获了大量读者,再版热度持续至今。蒋彝为向西方介绍、推广中国文化创作了“哑行者”系列游记,以中国人看西方的视角呈现西方人文风物,联系对比中国文化内容,探寻超越族裔藩篱的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蒋彝以自己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为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通过对“哑行者”系列游记的文本细读与分析,探究蒋彝在
学位
欧洲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不仅对整个欧洲造成了旷日持久的影响,甚至改变了欧洲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用各种方式关注的热点事件之一,由此针对大型传染病而产生的疾病文化现象也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法国作家加缪的名作《鼠疫》就是一部用象征手法写成的哲学小说,书中所描写的鼠疫和遭鼠疫入侵的奥兰城通常被认为具有多重隐喻。因此,本文将从疾病的隐喻这一理论入手,以《鼠疫》作为研究个案,分析瘟疫的多重隐喻。首先介
学位
阿瑟·伊夫林·圣约翰·沃(1903—1966)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之一,他以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多元复杂的宗教思想而风靡英伦。伊夫林·沃终其一生共塑造过上百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其中包括流浪汉、宗教叛逆者、开拓未来者以及逃离者等,这些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伊夫林·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意识。然而,纵观伊夫林·沃笔下的众多人物形象与主题,逃离是他们的共性。伊夫林·沃在这些
学位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是我国科幻创作领域的重要收获。本文选择了文化研究的方向,把刘慈欣小说的文化指向与当下中国的文化趋向相联系,探究刘慈欣作品为本土科幻所贡献的独特意义。  本文以刘慈欣作品中的本土文化建构为主题,分析了刘慈欣作品中突出的本土文化特点。刘慈欣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文化和价值元素,塑造了科幻世界中的中华民族形象,并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基础,书写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科幻史诗。通过以
学位
菲利普·迪克被誉为是“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他借助多样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展现了独树一帜的科幻作品风貌。在科幻的外衣之下,其作品蕴含着强烈的质疑精神以及深刻的哲思。其中,迪克的多部代表作集中体现其对死亡这一哲学命题的理解。本文选取迪克的长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瓦利斯:神圣秘密》《尤比克》以及短篇小说《第二代》《死者的话》作为研究对象,对迪克独特的死亡书写进行深入地探讨。关于迪克对死亡这一
学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历史题材作品。本文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家书信及回忆录等,解读分析主流意图与作家创作这些作品的主客观条件,探析创作主体当时的创作思考和情感投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界定本文语境下“知识分子”和“历史题材书写”的概念,继而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说明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出本文所需要讨论的论题。第一章从创作主体和权威话语两个视角,考察历史题材书
学位
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
学位
《传奇》的初版由《杂志》社于1944年8月15日出版,其中收录10篇小说作品。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设计,都是非常精致的,封面设计无图案,采用一色的孔雀蓝,并由张爱玲亲手设计,仅标记了书名与作者名。同年9月25日,《传奇》再版,封面图案采用炎樱的绘画创作,犹如古绸缎上盘了深色的云头。在1946年11月时,上海山河图书公司正式出版了《传奇(增订本)》。在初版基础上,增订本新增了5篇内容,基本上汇聚了张
学位
“革命加恋爱”小说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表现了大革命背景下青年们在革命与恋爱间的种种纠葛,展示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间或迷茫痛苦、或热情期望的精神风貌,其中出现了大量女学生形象。因此论文以“革命加恋爱”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源流、类型、特征等,揭示“革命加恋爱”小说中女学生形象的全貌,并深入探讨革命话语、男性话语和商业文化对女学生形象的影响。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和结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