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线路网结构方面选取线路长度、线路网密度、重复系数、非直线系数、站点密度、平均站距、站点覆盖率等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地面公交线路网进行了现状评价,并针对北京市公共交通的第一阶段线路调整方案进行了效果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最能反映公共交通线路空间布局的指标--重复系数,引入用于风险评价的临界簇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考虑人口数据和路段重复系数两个因子,对北京市的公共交通线路网进行了以可达性特征为标准的综合评价,生成了北京市公共交通可达性专题图。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为:
尽管北京市实施的公交线路优化方案对部分线路进行了调整和改善,但现有的公交线路网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1)线路长度、线路非直线系数大部分都超过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值,而站点覆盖率又低于标准值;(2)公交线路网密度偏低,而且由中心区向外逐渐递减;(3)线路网重复系数大,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明显,重复系数过大的路段和公交盲区同时并存。
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在可达性方面表现出如下特点:(1)大部分地区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可达性最好的路段比例为49%,可达性较好的路段比例为35.5%;(2)公共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心四城区的可达性相对来说比外围四城区要好。在中心城区,东城区的相对可达性最好,宣武区的相对可达性最差。尽管可达性评价的结果比较乐观,但由于北京市三环以内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而且这些地区的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虽然有些路段的最大公交线路容量需求的计算结果比较低,表明可达性相对较好,但是,那些公交线路重复系数较大的路段,事实上可能会因大量集中的公交线路造成交通拥堵和乘客滞留;或者会因频繁发生的多辆公交车同时进站的现象,使得瞬间的线路断面流量超过道路的断面停靠能力,从而增加车辆进站和出站时间,造成乘客的时间浪费。由此可见,这些路段的实际可达性水平可能会低于评价结果。
通过对西直门外地区的案例分析,揭示出公交线路网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站台设置上存在车辆排队进出站的现象,造成车辆运行的延误较大;(2)各站台间与地铁换乘距离较大,最短距离200m,最长距离为290m,致使换乘时间难以保障;(3)各站台之间的公交线路换乘距离较大,同向换乘最大距离达到了90m,异向换乘最大距离达到了400m,二者均超过了《规范》中的标准值;(4)西直门外地区存在较多长距离的公交线路,而且这些线路存在显著的路段重叠现象;(5)西直门外地区高峰小时的实际乘客运输量已经超过作为中间站的总运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