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一些语法学家总是认为,英语各种类别的IF条件句所表达的不同的甚至似乎是互不相干的意义,是由不同的语法-语义行为所造成的。然而,当代语言学家对这种"不相干"的说法表示怀疑。持有共同的语言认知观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已逐渐认识到:人类的认知方式为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与认知密切相关。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通过认知在语言中的投影。客观世界的图景通过人类认知这一中介投影为语言设计的总体框架,成为语言运用的总体理据。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这些影响会反映到语言结构上。同样,IF条件句结构就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通过人的认知和识解投射到语言中而形成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主观性是一种认知动因,在句法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将"主观性"定义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语时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语的态度,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定义为:语言为体现这种主观性而形成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演变的过程1。 IF条件句用法极其广泛,所产生的句子意义各种各样。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的考察发现,对于该句式纷繁的语义、语法结构之间的联系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比如,以往的研究从逻辑-语义角度和功能-语用角度在IF条件句的描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均未涉及这一方面;1990年,Sweetser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提出了极有影响力的连接词分类方法,称之为"三域理论",即事理、认识和言语行为三域。她指出三域中的IF条件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隐喻影射关系。 本论文试图运用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对IF条件句结构的"多义性"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作出解释。论文在认知、心理和语言的基础上,建立了"五维连续统"的主观化分析模式,对Sweetser"三域"中的IF条件句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三域"条件句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用于表达具体的、客观世界的条件句结构是最基本的核心条件句结构;表达抽象的思维的认识条件句和交际域的则是核心条件句结构的扩展结构。(2)条件句结构扩展的动因在于主观性,即说话者/认知本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的主观参与。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条件关系的过程中,说话者/认知本体往往将自己对条件关系的抽象概念,对所观察的事物事态关系的识解,以及本人的主观态度、信仰和情感等因素结合起来,得出最后的结论。在一定的环境下,"心理条件"的出现替代了原本不存在的条件关系,为条件句结构的异化奠定了心理基础。此外,说话者在交际中,出于增加表达性和信息性的目的,会对常规的语言结构进行调整。这些由有意或无意识的因素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就表现为IF条件句结构的扩展。(3)在"三域"中,从典型的"事理条件句"到"认识条件句"和"言语行为条件句",IF分句与主句的条件关系由直接的(通常是显形的)、因果关系逐渐向间接的(通常是隐形的)、非因果关系变化。这是因为认识条件句和言语行为条件句用于表达人的推理过程和言语行为,因而他们比事理条件句表现出更加自由的句法结构。这些异化的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典型条件句的基本特征又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体现了相应域的独特特征。他们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可能凝固为常规表达方式,成为条件句范畴中的边缘成员。 很难说本论文已解决了有关IF条件句意义多样化现象的所有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本论文建立的"五维连续统"的主观化分析模式能充分解释Sweetser的"三域条件句"之间的联系,使主观化过程的分析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为条件句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研究结果也为迸一步探讨主观性和主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