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使一直以来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监管当局和大多数学者关心的热点问题。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格局,促使了影子银行的产生,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结合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定义以及我国影子银行所表现出的特征,本文将中国影子银行界定为“除商业银行表内本外币信贷之外的其他所有的融资方式”,即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运作模式和监管制度,且复制了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的信用中介、金融产品、所开展的业务和所使用的工具。是利用监管空白,通过流动性的创造、产品期限的匹配、产品风险的转移等方式来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
  国外的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于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投资者对高风险、高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当时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投资产品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政府放松金融管制的大背景下,很多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对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打包重组,创新出很多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由此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而不同于国外的影子银行,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于流动性过剩与融资困境并存的“二元”格局:一方面,政府为刺激金融危机以后低迷的市场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后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紧缩,以及对房地产、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行业的限制,资金大量流向了国有企业,而资金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由于风险较大,较少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在此情况下,影子银行体系应运而生: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有效补充了传统银行的中介功能。银行通过与银行同业、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合作,设计出许多的结构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变相放贷,满足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随着中国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影子银行充当一个将存贷款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在一起的中介的角色,发挥着与银行类似的融资功能,变相替代和补充了传统的信用扩张渠道,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满足广大的中小企业和资金急需企业的要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的影子银行由于透明度不高,无法有效的规避高杠杆和高期限错配带来的高风险,信用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影子银行自身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信用创造效应使整个市场的信用规模得以扩大,弱化了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了监管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也难以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影子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和不稳定性引发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担忧,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甚至担心影子银行的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中国引发金融危机。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补充了传统的信贷方式,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
  因此,全面了解影子银行的含义和运作机制,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助于树立对影子银行的正确认识,把握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客观看待影子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及时识别、积极应对影子银行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先总结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从而对影子银行的内涵形成初步的认识,随后从运作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外延进行界定,将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影子银行系统和外部影子银行系统。在了解了影子银行的内涵和外延后,从直接信用创造和间接信用创造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并分析这种信用创造机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研究方面,选取了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M2、表内信贷、以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月度环比增长率作为研究变量,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通过给影子银行、表内信贷正向和负向的冲击,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以及在不同的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的变化,进而总结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影子银行与表内信贷的替代关系。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安排。第二部分是对影子银行的概述,包括影子银行的含义、特性,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进行说明,对其外延进行界定: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包括银信合作产品、银行自营理财产品、同业代付、委托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票据融资信托、同业业务等,外部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指大量以独立形式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部分定性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并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一是影子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二是影子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渠道;三是影子银行干扰了央行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控制;四是影子银行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先对模型的选择、研究数据的概况及选取理由进行说明,然后构建VAR模型、并检验模型的稳定性,随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最后得出实证结论;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形成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1、影子银行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扩大时,其自身的货币创造效应会提高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增大货币乘数,放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增加了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当影子银行规模缩小时,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减弱,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规模缩小。影子银行的这种信用创造能力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2、影子银行与表内信贷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替代关系。无论影子银行的规模是扩张还是缩小都会增加表内信贷的规模,然而,表内信贷规模的增加和减少却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的缩小和扩张。也可以理解为影子银行对表内信贷有既有替代作用,也有放大作用。
  文章的特点在于,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指出影子银行对表内信贷既存在替代关系又存在放大关系,这种关系使影子银行受到货币政策影响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论证,在脉冲响应分析中,通过对变量进行正向和负向的冲击来观察影子银行的扩张和收缩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以及在扩展和收缩的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的变化。在现有的关于影子银行的实证分析中,主要集中于构建理论模型论证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在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上,多强调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单方面的影响,缺乏对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因此,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变量进行正负向冲击,能够对影子银行与表内信贷(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之间以及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动态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实证分析中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新增规模之和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替代,缩小了影子银行的统计规模,受基础数据的限制,实证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但是,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影子银行贷款规模的较大比重,他们的规模可以反映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不会对最后的结论造成太大的影响;另外,由于影子银行体系涉及众多金融工具,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较难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因此在对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时无法进行完整的分析,可能会有所遗漏,仍然有继续深入全面研究的空间。
其他文献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高度集中的特征。大股东控股可以有效缓解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是也容易出现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利益侵占的方式包括内幕交易以及以虚高的价格进行关联交易等。  本文将研究另外一种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更为隐蔽的形式:选择特殊的股票发行时机,或者将价格高估的股票出售给外部投资者,导致外部投资者被“套牢”。大股东有以高估的价格发行股票的动机。因为虽然在增发后他们的股权比例
学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实体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日益繁荣。从最开始仅有的沪深两市的主板,到2004年推出的中小板市场,再到2009年的创业板市场以及2013年12月面市的新三板市场,象征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越来越能满足我国数量庞大的融资群体。但是企业在上市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初创期与成长期,在这个发展阶段,由于企业发展风险较大,并不能通过公开融资来获得资金,这就需要在公开市
期刊
期刊
学位
报纸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