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与DNA多态性关系分析及生理小种分子鉴定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流行性强,危害严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锈菌生理小种毒性的改变是导致抗锈小麦品种丧失抗性的主要原因,查明锈菌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致病特点,对搞好小麦抗锈育种、品种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cina)群体组成、群体毒性和DNA多态性相互关系及病菌生理小种分子鉴定体系三方面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84个国内外叶锈菌标样进行毒性分析,表明2000—2003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以PHT、THT为主。2000年PHT出现频率为46.7%,2002年PHT出现频率为37.5%,2003年PHT出现频率为37.9%。2000年和2002年THT出现频率较低,而2003年THT上升到27.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墨西哥的小种M-1、M-2、M-4和澳大利亚的小种(467028)与国内的叶锈菌生理小种差异明显。国内不同小麦种植区的叶锈菌生理小种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西北冬麦区的叶锈菌菌系相关系数为0.69,西南冬麦区相关系数为0.66,黄淮海冬麦区相关系数为0.70,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相关系数为0.74,北部冬麦区相关系数为0.77。 采用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对33个叶锈菌单孢子堆菌系进行毒性测定,并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其毒性相关系数在0.57~0.97之间,小种间毒性差异明显:用AFLP方法对33个叶锈菌小种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将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条带相关系数在0.49~0.97之间,DNA多态性明显。将叶锈菌毒性聚类图和DNA多态性聚类图用NTsyspc2.1(USA)的MXCOMP程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锈菌群体毒性与其DNA多态性存在较低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2184。 用AFLP方法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23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共筛选了64对引物,获得一对引物(M05/E03)可在MFR小种中扩增出一条特异性DNA片段。通过回收、克隆以及测序,其结果表明该片段具有325个碱基。根据该序列设计出SCAR标记引物,对60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分离物进行回检的结果表明,研制的SCAR标记能够准确区分MFR生理小种。本实验结果为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文章论述了民族文献的特点,作用,民族文献工作的定位及如何开发利用。
期刊
1世纪:图书馆应有更大的发展———访于光远赖伯年(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安710061)四月的北京,春色宜人。我为征求对《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书稿的意见,访问了于光远先生。虽是初次登
本文探讨了西班牙的图书馆学与文献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ibrary science
该论文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技术、离体ALS酶提取和活性测定技术、田间药效试验技术对新磺酰脲类除草剂NK92825和NK94827的基础生物活性和除草效果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利
本试验通过大量的单孢分离和接种鉴定,研究了大豆疫霉菌无性繁殖后代群体毒力遗传与变异,并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分析了无性繁殖后代群体ISSR指纹与菌株毒力及地理来源的相关
传统图书馆的资料收藏以印刷出版物和手稿为主,并存有电影胶片、照片和唱片及录音材料。近20年来,录像带、录音带、缩微胶片和电脑光盘《CD—ROM)等影音资料和电子资料也大量进
本文陈述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一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勾勒了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学理论的框架结构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contents of
患者,43岁,回族,因“发现阴道内包块1年”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阴道内有一红枣大小无痛性包块,之后包块逐渐增大,来院就诊时已有核桃大小,部分脱出阴道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