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苗族“乌牛祭祖”性别研究—以惠水县板长寨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水县板长寨位于黔中苗族聚居的高坡乡和惠水县交界处,整个村寨男性户主均为杨姓苗族,且属于同一个家族。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板长寨成为黔中苗族社会“乌牛祭祖”仪式保存最好的的村寨之一。  “乌牛祭祖”仪式活动由买“巴郎”、“巴郎”踩场、敲“巴郎”三部分组成,耗时数月,花费人力物力财力颇多,当仁不让的成为黔中苗族最盛大的活动,可以说该仪式是黔中苗族社会的缩影。仪式的举办,由夫妻二人共同决定,经姑家同意后,与寨老和牛主们协商安排各项事宜。仪式的程序,由牛主方主办,全程参与各项程序;姑家协办,协助主家敲牛、抬牛膊颈、请吃膊颈酒。纵观整个过程发现,不同性别的配合是成功举办该仪式的重要条件。首先,该仪式对祭祀的对象、参与祭祀的人员、祭祀使用的物品具有严格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正是黔中苗族社会观念的体现。其次,在村寨内部,“乌牛祭祖”仪式行为的主要参加者牛主、鬼师、鼓师、寨老等必须是男性,一代代严格遵守;村寨之间,“乌牛祭祖”仪式的重要协办方——姑家,通过女性的婚姻作为纽带联系在了一起,才使两个寨子交往密切,此二者的有序运行使得“乌牛祭祖”仪式得以稳定的进行和传承。在举办仪式时,祭祀的祖先男女数量相当;仪式性行为均由男性执行,女性主要负责与其他村寨的人情往来;祭祀的动物、植物则依据其象征含义和人们对生活的愿景来选取。  文章以板长寨“乌牛祭祖”仪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历时和组合、聚合的理论方法,探究了社会的性别结构和性别观念,得出黔中苗族社会以平等精神为基础;男性血亲为主轴传承,女性姻亲为纽带连接,组成纵横交错的社会结构系统;在多层级的性别观念影响下,男女有序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从传承的基础、空间和组织三方面讨论了“乌牛祭祖”得以传承的原因,并尝试分析了黔中苗族社会“乌牛祭祖”仪式所形成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介绍了目前我们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现状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并以张家界市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为主要田野
从人类学角度出发,社会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活习俗和礼仪。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的习俗。礼仪主要是指社交礼仪,由于婚俗和葬俗中存在丰富的礼仪内容,因此
期刊
老刘寨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苗族、壮族乡下湾子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落,毗邻越南北部地区。早期迁徙而来的Hmongb人先民迁徙到老刘寨后,不再往南迁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村旅游孕育而生。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乡村悠闲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文化即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孝道乃中国伦理传统之基本。然而主流社会对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痴迷,信奉“经济人”和唯物论,轻视传统文化,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