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丰县挽澜乡位于贞丰县城西南部,全乡辖挽澜、纳坎、拥跃、窑上、兴农、板光、者塘、店子八个行政村和一个村委会,村寨之间相隔距离大多不超过一公里,境内居住有布依、苗、汉三种民族,布依族人口较多,其次是苗族,汉族人口较少。板光村是一个民族杂居村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汉语地方方言是当地各族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各民族间也有兼用对方民族语言的。本文以该区的布依族、苗族、汉族的语言使用为研究对象,从实地的问卷调查入手,分析其语言兼用现象,对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外部语言关系和社会和谐中语言和谐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出于对语言规律的探索,笔者跟随导师在贞丰县境内按居住格局类型对典型的乡镇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走访挽澜乡板光村、鲁贡镇、连环乡坡帽村等,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村落的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探讨如挽澜乡这样一个杂居地区民族语言的发展规律,探索和谐的民族关系如何造就和谐的语言关系和和谐的语言兼用环境,故此成文。 以下是对论文结构的具体介绍: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目前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包括调查村落的具体情况,人口分布、历史及现状等。 第二部分:说明语言使用现状。分类整理语言调查材料,针对调查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内容作进一步的平面分析,并具体分析其使用状况。 第三部分:本文的重点,深入分析语言兼用的现状。在分析调查个案的同时,针对目前语言使用和发展的情况,深入探讨语言兼用的类型、熟练程度、特点和成因。 第四部分:对母语和兼用语语言态度的探析。从功能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方面客观探讨村民对语言兼用的看法和见解。 第五部分:语言关系与语言生活和谐研究。对语言关系和民族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语言和谐在构建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弱势语言的关注等问题。 第六部分:全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