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导的态势。这既符合美育自身的学科交叉特点,也符合美育基础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认真分析美育的人类学本体论、美育心理学、美育文化学和美育生态学四种研究范式,从宏观上把握美育的跨学科发展状况和当代美育的发展轨迹,总结、吸纳其中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将成为百年中国美育发展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美育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学术平台。但总体看来,美育的生态学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是美育跨学科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美育研究新领域。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性存在,更暗示一种“生生”的状态;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阐发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从“生"与“态”的意义踪迹中作出相对的言说。虽然对“生态”的本体论阐述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系统中展开的,但对于生态本体的意义规定又具有某种终极关怀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审美教育观虽不同却又是相通的,这便有可能将西方的审美教育放置于生态本体论的视域下进行观照,挖掘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中相对稀缺的生态理念;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念和教育思想在观念、逻辑和价值等层面上是可以相互融通的。但又毕竟存在着哲学观念、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廓清彼此的共性与差异性所在,并进行理论范式的甄别与整合,可以作为现时代中西美育观念可资对话的重要资源,为审美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价值参照和交流平台。
本文提出了“生态美育”的理念,并从出场路径、哲学基础、生态学论证和心学论证四个层面阐述了生态美育存在的合法性,同时也成为建构生态美育的根基。生态美育在“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统领下,旨在确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审美观,重塑人的新型审美意识,实现人的生态自觉和审美自觉,营造生态化、审美化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重构人的反思机制,让人学会敬畏与感恩,学会符合生态本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呵护、自我关怀、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态美育的核心价值是生态自我观。生态美育中的生态自我论意在达成生态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由自我审美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态审美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态自我。本文通过对“知识人”、“经济人”的反思和批判,从美学特征论、德性视野论、优雅生存论及人学境界论四个角度探讨生态美育对自我价值观的涵括与超越,进一步提出“生态人”的理念,实现由生态自我向生态人学的境界转变,以寻求生态素养和生态智慧在人学建构和素质教育中的意义。通过生态本体与境界自觉的双重视界,重建作为生命始基和家园的自然观,重新确证美育与存在的深层关联,开拓中国本土美育理论研究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