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的活体磁共振成像。
目的: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活体观察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的表现。
方法:金属丝损伤法建立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行MRI检查,动态观察损伤血管的表现,包括管腔内径和面积、管壁的厚度和面积。
结果:
MR成像能够清晰地观察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变化以及血管周围软组织的表现。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前、损伤后1、5、10和15天管腔内径分别为:0.57±0.07mm、0.41±0.19mm、0.44±0.10mm、0.43±0.10mm、0.47±0.11mm(x2=12.000,P=0.017,Kendallsw);管腔面积分别为:0.30±0.06mm2、0.18±0.11mm2、0.18±0.06mm、0.18±0.06mm2、0.22±0.07mm(x2=15.700,P=0.003,Kendallsw)。术后第15天患侧血管壁厚度为0.45±0.11mm,管壁面积为0.79±0.16mm。
结论:
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管腔狭窄和管壁增厚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为MR成像活体观察。
第二部分活体磁共振成像评价静脉输注内皮祖细胞对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对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MRI活体评价的可行性。
方法:
15只昆明小白鼠先行脾脏切除,1周后以用金属丝损伤左侧颈总动脉建立内膜损伤模型。用内皮基础培养液(endothelial basal medium,EBM)体外培养小鼠脾源性单核细胞获得EPCs。动脉损伤后,经小鼠尾静脉输注EPCs(n=6)、PBS(phosphate bufferedsolution,PBS)液(n=6)、和羰花青荧光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1,1’-dioctadecyl-3,3,3’,3-tertamethylindo-carbocyanine-labeled 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l-Ac-LDL)标记的EPCs(n=3)。动脉损伤术后不同时时间点系列MRI对损伤血管作活体观察,并测量损伤血管的管壁厚度和管壁面积。
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Dil-Ac-LDL标记的EPCs在血管损伤处聚集。MRI可以活体观察损伤的血管,并对管壁增厚作半定量分析。内膜损伤后15天EPCs移植组血管壁厚度为0.294±0.051mm,小于非EPCs移植组血管壁厚度0.487±0.122m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内膜损伤后15天EPCs移植组血管壁面积为0.468±0.141mm,小于非EPCs移植组血管壁厚度0.860±0.182m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2)。EPCs移植组动脉损伤后的新内膜增生较非EPCs移植组的轻。
结论:
经静脉输注EPCs能够减轻小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内膜增生,MRI能够对损伤血管作活体观察和半定量分析。
第三部分磁粒子标记的EPCs向小鼠损伤血管内膜归巢的活体磁共振示踪成像。
探讨MRI对经静脉输注的EPCs向内膜损伤动脉归巢作示踪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
昆明小白鼠脾脏切除1周后,用金属丝损伤左侧颈总动脉内膜。用EBM培养液体外培养小鼠脾源性单核细胞获得EPCs。动脉损伤后,经小鼠尾静脉输注磁粒子(Fe2O-poly-L-lysine,PLL)标记的EPCs(n=6)、未标记的EPCs(n=6)、和PBS液(n=6)。动脉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MRI对损伤血管作随访观察。
结论:
MRI可以用来活体观察分析EPCs向小鼠内膜损伤动脉的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