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检测急性期及恢复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旨在评估VVI技术在急性脑梗塞早期发生时定量检测早期血管弹性下降,作为一个衡量急性脑梗塞早期发生的新指标,同时对脑梗塞患者再次发作提供较好的预警价值。 方法: 1.选择研究对象40例,急性脑梗塞组(n1=20)和恢复期脑梗塞组(n2=20)。同时选择20例正常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n3=20) 2.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入选者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内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s)、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应用VVI技术检测短轴方向各壁最大应变(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 3.观察三组人群颈内动脉管壁VVI图像,定量测定颈内动脉管壁的最大应(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 4.分析三组人群颈动脉血流动力学。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急性脑梗塞组颈动脉内膜运动向量大小、方向和时向紊乱,彩色解剖M型图显示颈内动脉短轴切面内膜各点色彩单一,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显示正常组应变及应变率曲线形态比较陡直、平滑,达峰时间较集中;恢复期脑梗塞组曲线较正常组平缓,形态尚一致,达峰时间较分散;急性脑梗组曲线的上升支较恢复期组低平,且不平滑,曲线形态不一致,达峰时间紊乱。 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塞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cm/s)(25.07±11.6 VS60.7±15.3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cm/s)(9.06±7.3) VS30.7±7.1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RI)(0.75±0.99 VS0.59±0.11,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脑梗塞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cm/s)(35.7±10.6 VS60.7±15.3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cm/s)(12.8±7.1 VS30.7±7.1,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RI)(0.77±0.09 VS0.59±0.11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脑梗塞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略低于恢复期脑梗塞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塞组、恢复期脑梗塞组组内对应各节段的Smax、SR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各组间比较:急性脑梗塞组Smax(2.98±0.23 VS4.81±0.26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恢复期脑梗塞组(3.01±032 VS4.81±0.26,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塞组SRmax(0.24±0.22 VS0.41±0.20,p<0.05)、恢复期脑梗塞组(0.28±0.11 VS0.41±0.20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脑梗塞组与恢复期脑梗塞组Smax(2.98±0.23 VS3.01±0.32,p>0.05)、SRmax(0.24±0.22 VS0.28±0.11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内动脉的Smax、SRmax均较正常人群显著性降低,VVI技术可以较好地分析颈内动脉的管壁Smax、SRmax,能较早期为临床提供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内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改变信息。因此,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弹性有利于早期发现急性脑梗塞发生,起到较好的预警作用,提醒临床进行早期干预。监测恢复期脑梗塞患者的动脉弹性对预测复发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