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探析虚拟场景模型面片数对VR眩晕感的影响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越发趋于商业化和产品化。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生成虚拟环境,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三维信息。虚拟现实需要尽可能多地模拟我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人在接收到这些感官刺激时同时给予相应地反馈,这种真实的交互过程是通过集成硬件与软件实现的。目前,虚拟购物、虚拟度假、虚拟社交、虚拟教育、虚拟医疗等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大众生活,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将会逐步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不管虚拟现实能提供给用户多么惊艳的沉浸体验,使用时出现的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即虚拟现实晕动症,仍然是推广虚拟现实技术的瓶颈。目前,针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展开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场景由空间和物体(模型)组成,人直接和虚拟场景产生交互,为了能让用户降低眩晕感,本研究从虚拟场景设计角度入手,从视觉上研究场景类别与场景的细节呈现会对VR眩晕造成什么影响。综合考虑到场景设计中场景类型、场景复杂度、场景精度、以及场景资源问题等因素,将模型面片数作为唯一实验操作指标,意在找到场景设计中模型面片数与眩晕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开展了探究性实验,首先研究了虚拟场景的特征,对虚拟场景的类型、精度、复杂度进行了划分,然后通过3D Max建模,Unity3D引擎搭建虚拟场景,使用C#语言编程控制被试人员镜头视野与行动路径。实验中被试人员佩戴VR设备观看虚拟现实场景,佩戴体感测量设备采集了脑电波、心率变异性、皮肤电信号三大生理指标,结合李克特量表主观问卷评分量化了眩晕感,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以及有效数据的划分之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探究了模型面片指标与虚拟晕动症之间的关系,再用多层感知器算法训练模型预测眩晕。本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实际运用于场景设计与二次开发,以达到辅助场景设计,降低眩晕感,优化场景资源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为明确从镉污染植烟土壤中筛选得到的耐镉细菌TU菌及其不同配施方式对烟叶镉含量及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对土壤镉污染的修复效果,设置对照(CK)、TU菌(T1)、TU菌+腐殖酸(T2)、TU菌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学前阶段是幼儿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遵守幼儿园乃至社会基本的规则和规范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形成秩序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并促进自我管理和自律。然而笔者发现尽管教师每天大量的时间在强调幼儿常规,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则,但仍有不少违反常规行为屡禁不止,给正常的活动带来困扰,尤其在混龄班中,三个年龄组的幼儿共同生活游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为获得磷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构建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超表达载体pBI121-GmPAP14与pCAMBIA3301-GmPAP14,通过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2个载体分别转入高产优
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2004年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开始实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该项目主要选派高校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赴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建立了 153所孔子学院和149个孔子课堂。本研究通过对109名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离任后进行问卷调查,在赴任前和离任后进行两次访谈,同时运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和比较分析
为探讨子宫颈电圈环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采用LEEP治疗的16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二者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其次探讨了关于移动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存的调查实施,接着论述了二者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最后指出了移动阅读与纸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要从上课,作业,订正,反思这四个环节做起。作业要测试化,中重视错题订 正和反思。
平滑去噪是图象处理中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以往在处理平滑去噪问题上一直存在平滑和保细节的矛盾.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分析的保细节平滑滤波器,该滤波器采用了多尺
民航安全工作是民航发展的重要部分,打造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民航安全“软件”建设的要求。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例证法对我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提出以《民航安全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应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加工、组装等生产环节,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但是,伴随着环境恶化,人口红利式微,以往的高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因此,我国目前急需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更具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