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后工业化趋势及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外来创业群体日益成为城市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这样的世界化大都市由于其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以及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连接性,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城市”的潜质,其日益增长的高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大量外来创业群体的涌入。该群体的都市生活经历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在此背景下开展对大城市外来创业群体生活空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本文以北京市为案例区,依托详尽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手段,从居住空间、行为空间和社会网络等方面开展对外来创业群体生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进而在城市住房政策及城市空间布局层面提出外来创业群体生活空间的优化建议,为促进该群体更好的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带来大城市外来创业群体的涌现,该群体多为年轻、高智的城市新移民,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为城市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受制于户籍壁垒及高房价、高租金的双重影响,外来创业群体遭遇的“住房排斥”导致其不稳定的生存状态,被动性搬迁比例较大,居住分布沿租金价格由内向外依次增加,居住环境整体较差。 (3)合租与群租现象的出现,既是外来创业群体出于经济角度考虑为节省生活成本的不得以选择,也是外米创业群体处于自身社会网络特征出发的一种主动选择。 (4)受宏观层面居住—就业城市空间结构失衡及居住空间外迁影响,外来创业群体承受了一定的职住分离现象。该群体通勤多依赖公共交通,但其居住地对轨道交通的可达性较差,其通勤时间与距离整体较长。 (5)制度层面上的排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均对外来创业群体的都市生活经历带来困难。制度层面上的排斥主要体现在户籍对外来创业群体在城市住房获取等方面造成的壁垒。高等教育扩招导致外来创业群体“精英”光环的褪色,导致外来创业群体作为制度性的“人才”和作为“都市人的人”两者之间的身份错位,其生存状况被城市发展所忽略。 (6)为促进外来创业群体更好的融入城市发展,需在城市住房政策及城市空间布局层面进行调整以优化外来创业群体的生活空间。具体而言,需要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以覆盖更多外来创业群体,在交通便捷地段或工作地点周边进行公租房布局以减少外来创业群体日常通勤成本,并在公租房周边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方便外来创业群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