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砜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冶金行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等缺点,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副产品里,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及转炉煤气含有一定比例的可燃成分,具有一定热值。但由于其成分主要为CO2,N2等不可燃成分,使其热值较低,难以直接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大量气体回收利用成本高昂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气体被直接排放,在无形中也加剧了冶金行业的能源消耗,不利于实现降耗,可持续生产的发展目标。因此提高高炉煤气等气体副产物的热值,是实现副产物回收循环利用、降低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的前提,也是当前资源循环利用的热点。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分离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各类分离领域,如海水淡化,有机溶剂分离等,在气体分离领域也已实现应用。针对当前冶金行业产生的大量高炉煤气热值低的问题,本论文以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和金属氧化物TiO2为添加粒子,以有机聚合物聚砜为基体材料制备了混合基质膜,并对CO2和N2进行了气体渗透和分离试验,为实际应用于分离高炉煤气中的非可燃成分,提高高炉煤气的热值,进而为实现高炉煤气在冶金行业生产中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依据。本论文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具有层数较少,含有多种含氧基团的特点;采用混酸法对市售的碳纳米管进行了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并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改性处理。SEM,TEM,FT-IR等表征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碳纳米管几乎无杂质,表面负载有一定的含氧基团且管口成开放状态。含氧基团的引入,提升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分散性能,改善了纳米材料难分散,易团聚的缺点,有助于填充粒子均匀分布于聚合物基质中,改善混合基质膜的均匀性。以水热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管,相关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管状结构的二氧化钛。以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聚砜的溶剂和无机填充粒子的分散剂,采用溶液铸膜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混合基质膜。控制含有无机粒子的分散液添加到聚砜溶液中的方式,超声时间,功率等相关因素,使填充粒子能够均匀分布于聚砜基体中。采用实验室自组设备对膜的气体渗透性能和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填充相粒子的浓度,进气压力,气体种类等相关因素,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膜的气体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碳纳米管和二氧化钛添加量的增加,无论是CO2还是N2,气体渗透系数都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与纯聚砜膜相比,添加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后,混合基质膜的 CO2渗透系数最大可增加422 Barrer,N2的渗透系数最大可增加209 Barrer;添加二氧化钛后,混合基质膜的CO2渗透系数最大可增加426 Barrer,N2的渗透系数最大可增加 185 Barrer,说明碳纳米管和二氧化钛的添加对CO2渗透性能的改善更加明显;当改变进气侧压力时,膜的气体渗透性能与压力呈现正相关,进气侧压力从0.1 MPa增加到0.2 MPa时,CO2和N2的渗透系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但CO2的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明显小于N2,说明增加进气压力对N2渗透性能的提升显著高于CO2。对CO2和N2的理想分离系数也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GO/CNTs/PSF混合基质膜在0.1 MPa下,CO2/N2的理想选择性最大值为1.94,TiO2/P SF混合基质膜理想选择性最大可达到1.85;而在0.2 MPa下GO/CNTs/PSF混合基质膜理想选择性最大值却下降到了1.31,TiO2/P SF混合基质膜理性选择性最大值为1.42,进一步说明了压力的增加对N2渗透系数的影响要高于CO2。
其他文献
试验以水,水泥,砂子,石子以及相变材料(石蜡、四氯化硅、三芳甲烷类有机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向普通混凝土中分别掺入2.2%单种相变材料及复合相变材料,在温度条件为(20±3)℃,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7 d,得到单种相变混凝土和复合相变混凝土的标准试件(150 mm×150 mm×150 mm的立方体)。通过对每种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控温性能试验,得出掺入上述相变材料的混凝土试件的
我国是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频繁。2008年汶川地震中,部分桥梁发生严重损毁或残余位移过大而失去使用功能,造成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及时送达灾区,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是造成汶川地震中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为严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桥梁结构的地震损毁并减小震后残余位移,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自复位摩擦阻尼器能够有效地耗散地震作用下桥梁的振动能量并降低震后的残余位移,但目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