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在中国分布广泛,并在部分地区存在羽色多态现象,即在羽色上有棕色型、黑色型及过度色型的分化。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国内对于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更充分了解和掌握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的特点,2007年6月~2009年1月,我们在广东海丰自然保护区对两种色型棕背伯劳生态学,特别是种群数量、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和栖息地内鸟类群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两种色型的行为模式、系统发育提供基础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广东地区棕背伯劳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海丰保护区不同生境不同色型棕背伯劳种群密度差异显著。棕色型在农林地(18.53±2.45/km~2),基围(10.65±1.35/km~2),水稻田(2.00±0.05/km~2),密林(1.00±0.25/km~2)中种群密度依次减少,黑色型棕背伯劳在农林地(8.43±1.07/km~2),基围(3.00±0.40/km~2),水稻田(0.10±0.05/km~2)中种群密度亦依次减少,密林中未发现黑色型棕背伯劳。2.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同步繁殖,3月中旬完成配对和筑巢,6月中旬结束繁殖。不同色型棕背伯劳配对繁殖在巢址选择各因子上无差异。3.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在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的卵。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为此,我们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5棕背伯劳栖息地鸟类群落结构复杂,珍稀濒危物种多。研究区间共记录到鸟类146种,冬候鸟占44.83%;留鸟占53.10%;夏候鸟仅占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