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9甾体类药物及其中间体和异斯特维醇的生物转化和化学合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29118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用生物转化和化学合成方法对C19甾体类药物中间体及其衍生物和异斯特维醇羟基衍生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甾体类药物中间体和异斯特维醇的合成。以廉价易得的天然产物皂素为初始原料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系列C19甾体类药物中间体,并以合成的甾体和异斯特维醇为生物转化底物,分离筛选了10株对甾体和异斯特维醇有转化活性的菌种,利用这些菌种对甾体和异斯特维醇的生物转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了这些微生物对甾体转化的规律,并推测了甾体生物转化的机理。一、通过化学合成方法以价格低廉的皂素为原料制各了一系列重要的甾体药物中间体,并对反应中的一些实验条件进行了改进,为生物转化反应提供了底物。二、从自然界采集土样中,以甾体类化合物为耐受底物,分离筛选出具有转化甾体药物及其中间体能力的菌种24株,其中有8株对甾体化合物转化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都比较好。部分菌株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分别鉴定为总枝状毛霉(Macor racemosus)、黄绿青霉(penicillium citreo-viride)、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曲霉(Aspergillus)。三、从采集的土样中以异斯特维醇为耐受底物,分离筛选出对异斯特维醇有转化能力的菌种9株,其中有两株转化能力和选择性都很好,一株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经鉴定为根霉(Rhizopus)。四、首次以总枝状毛霉菌对C19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应甾体的7-羟基化产物,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五、首次以黄绿青霉对甾体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生物转化研究,得到了内酯类化合物,对转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转化的机理。六、首次以根霉和异h-1-2对异斯特维醇和进行了转化,分别得到了2-羟基异斯特维醇和17-羟基异斯特维醇,其中化合物108为未见报道化合物。七、合成了18个氮杂甾体类化合物和连有芳香基团的甾体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3、84和86为未见报道的化合物八、对合成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免疫活性和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并对其构效关系规律进行了总结。其中化合物77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IC50值为0.1338μmol/mL;同时发现化合物77对α糖苷酶和β糖苷酶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通过本研究发现了总枝毛霉、黄绿青霉、、绿色木霉等菌种的新的作用,为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并为C19甾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有活性的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展C19甾体类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对于跳马起跳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是运动学的研究,面动力学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背面起跳的动力学研究似乎没有,因此通过动力学的研究,了解我国女子优秀体操运动员背面起
手性N取代苯基α氨基丙酸是一类重要的手性合成中间体, 特别是在农药领域, 是很多手性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目前对于旋光纯N取代苯基α氨基丙酸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拆分方法,但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面积、布局和各类设施的建设要求也愈加精确。在住宅建设工程中对于给排水管线的安装和管材选用要求也不断增加。管材作为衡量给排水施工质
后张法预应力箱梁施工是桥梁上部结构较常见的施工工法。文章分析了建设监理相关的内容,论述了后张法的具体定义和特征以及建设的准备等内容。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患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对卵巢早衰(POF)的治疗作用。方法以顺铂连续7 d腹腔注射810周龄的SD大鼠建立POF模型,在造模后连续腹腔注射大鼠脂肪干细胞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观察卵巢
<正>5月9日,湖南省难造林地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试点启动仪式在娄底市冷水江锡矿山举行。此举旨在探索大规模国土绿化新途径,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本次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
进行课堂管理时,预防胜于纠正。然而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科学理论视野和相应的有效预防策略,导致课堂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学教师的难题之一。所以,基于课堂管理之理论基础及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