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A、ARK2与WOX4的蛋白互作介导赤霉素调控杨树形成层活性的分子机制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材来源于树木茎干的次生生长。形成层细胞经过增殖、向木质部分化、次生细胞壁沉积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细胞学过程,最终形成木材。因此,阐明形成层的建立及活性维持的机制对木材形成至关重要。转录因子和植物激素信号已被发现对形成层的发育具有关键调控作用。赤霉素信号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外施赤霉素显著促进杨树形成层细胞的增殖活动,表明赤霉素对于形成层活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然而,目前赤霉素调控形成层活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亟待进一步探究。杨树的用途广泛,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研究木材发育的模式植物。本论文以毛白杨为研究材料,对赤霉素信号通路关键阻遏子DELLA与形成层调控因子ARK2和WOX4开展蛋白互作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生化、分子与遗传实验,解析了DELLA、ARK2和WOX4的蛋白互作介导赤霉素调控杨树形成层活性维持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促进杨树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性对一个月龄的野生型杨树组培苗进行多效唑(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外施处理。一个月后,切片观察茎维管形成层的表型。经多效唑处理后,维管形成层细胞层数显著减少,分裂活性明显降低。赤霉素合成受到抑制后,形成层发育也随之受到影响,表明赤霉素正向调控维管形成层的分裂活动。(2)DELLA蛋白与形成层关键因子ARK2和WOX4蛋白的组织表达定位和亚细胞定位重叠利用Asp Wood网站数据,分析DELLA、ARK2以及WOX4在木材发育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DELLA、ARK2与WOX4在形成层中的表达高度重叠。构建ARK2启动子驱动的GUS报告株系,发现ARK2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成熟茎中的形成层区域特异性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DELLA、ARK2与WOX4均定位于细胞核中。(3)DELLA、ARK2与WOX4蛋白彼此之间均能发生直接互作酵母双杂交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表明,DELLA、ARK2与WOX4在体内与体外均能发生蛋白直接互作。结构域截短实验解析了三者之间的互作结构域。因ARK2与WOX4都与DELLA的GRAS结构域发生互作,推测二者可能竞争性结合DELLA蛋白。(4)DELLA抑制ARK2与WOX4的蛋白互作及其对下游基因表达的调控由于WOX4会与ARK2的KNOX1结构域发生互作,而DELLA与ARK2的互作位点也依赖于KNOX1结构域。因此,DELLA与ARK2的结合可能会破坏ARK2与WOX4直接的蛋白互作。通过萤光素酶互补成像分析,发现DELLA蛋白能够显著干扰ARK2与WOX4之间的互作。Effector-Reporter实验证明,DELLA影响ARK2和WOX4对下游基因的调控。(5)ARK2基因调控杨树形成层活性为了确定ARK2在杨树次生发育中的功能,构建其超表达植株。超表达ARK2引起节间长度变短以及株高增加。切片观察显示,形成层区域变宽,层数增加,而木质部区域明显变窄,细胞层数减少。这些结果表明,ARK2促进形成层分裂而抑制向木质部一侧分化。相比之下,ARK2敲除株系则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茎杆增粗。切片观察结果显示,ARK2敲除株系和其RNAi株系的形成层区域均变窄,细胞层数减少。因此,敲除ARK2或降低其表达导致形成层活性减弱。(6)超表达WOX4促进形成层活性为了研究WOX4对杨树形成层活性的影响,构建其超表达植株,筛选出表达量较高的株系用于开展进一步表型分析。切片结果表明,WOX4a超表达株系具有更多的形成层细胞层数和更宽的形成层区域,也产生了更多的次生木质部。因此,WOX4a正向调控杨树形成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动。(7)ARK2与WOX4协同调控形成层活性为了探究杨树茎中ARK2与WOX4互作是否存对形成层调控具有叠加效应,我们将WOX4a和WOX4b双敲除载体转入ARK2敲除的遗传背景中,筛选出三者共敲的株系。切片结果显示,ARK2单敲株系形成层层数减少,而ARK2、WOX4a与WOX4b的共敲株系的形成层表型要比ARK2单敲株系更为显著,形成层表型受到明显破坏,发育极为异常,几乎很难形成正常的形成层细胞。这些结果表明,ARK2与WOX4对形成层活性具有协同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共敲株系的形成层表型比单敲株系更为明显。(8)DELLA抑制ARK2与WOX4对形成层活性的促进作用为了研究DELLA通过蛋白互作对ARK2以及WOX4的影响,我们对ARK2与WOX4a超表达株系进行了多效唑(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处理。赤霉素合成受阻,会导致植物体内DELLA蛋白的量发生累积。对多效唑处理一个月的幼苗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多效唑处理后的转基因株系形成层层数减少,证实了DELLA可能会抑制ARK2与WOX4a对形成层活性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赤霉素对形成层的调控由其信号通路中的阻遏因子DELLA蛋白介导。DELLA通过与形成层关键调控因子ARK2与WOX4发生蛋白互作,影响ARK2与WOX4对下游靶基因的调控,从而抑制杨树形成层分裂活性。ARK2与WOX4通过蛋白互作协同调控形成层的发育活动。DELLA蛋白则与ARK2、WOX4分别互作,并干扰两者的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形成层活性。
其他文献
综述了钴基催化剂用于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配位环境、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应用环境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种钴基催化剂的优势和不足,并为钴基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期刊
生态系统健康是实现生态系统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依赖于多种因素之间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单一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无法准确反映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复杂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
学位
“双碳”背景下,氢能作为典型清洁能源备受关注。氢能产业链上游是核心技术,可对中下游形成引导指向作用。研究产业链上游技术发展态势,有助于整体把控这一跨学科领域,对氢能产业的统筹管理与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借助关键词分析和LDA主题模型,分析上游技术节点和各领域发展态势。研究表明,氢能产业链上游技术节点覆盖制氢技术、制氢材料和制氢装置三大类技术知识,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催化剂材料、电极材料等方
期刊
氢能被称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文献计量与政策工具,分析了国内外氢能产业现状。通过分类归纳法,梳理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制氢、储氢、用氢各环节的技术现状。研究得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所面临困境及主要技术瓶颈,从顶层设计、产学研协同、标准体系建设、开发合作新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及其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下含水层强烈发育,地表水缺失,土壤水和地下水是岩溶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西南岩溶地区隧道建设数量和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隧道建设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降低地下水水位,切断了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运动形式和滞留时间,最终影响整个水文循环过程。因此,岩溶地区隧道建设对土壤水和地下水滞
学位
<正>因介入过"神话系列"丛书的早期策划工作,所以对"华章同人"策划、重庆出版社出版的"重述神话"系列丛书格外关注。但说实话,对于此事我一直心怀忐忑,我既为这些古代的神话与传说能给小说创作提供一些什么心中无底,也对我们的作家能否以此为基础演绎出动人的小说力作心存疑惑。但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看到苏童的《碧奴——
会议
为了应对和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问题,氢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氢气的制备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电解水制氢不依赖化石燃料且可利用过剩的太阳能、风能和电能驱动,被广泛研究。然而,不论是光解水还是电解水均需要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使得水分解反应高效且经济。基于此,文中总结了近几年来过渡金属磷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硒化物和硫化物在析氢方面的报道,展望了水电解
期刊
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便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污染物之一。PAHs具有致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物累积特性,对人类以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岩溶区可溶性岩广布,溶蚀作用强,地表支离破碎、土层稀薄,地下管道、裂隙发育,形成“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特殊格局。特殊的空间结构导致污染物在岩溶系统中易
学位
针对高旋制导炮弹高转速导致控制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船尾装置进行弹体减旋控制的制导炮弹外形,减旋船尾的轴承装置与前部舱段采用非硬连接方式,能够保证弹体出膛后达到船尾减旋效果。对弹体的气动外形进行物理建模,使用GAMBIT进行非结构化网格划分,通过FLUENT软件在Spalart-Allmaras模型的基础上对非硬连接减旋船尾的制导炮弹进行气动特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500次迭代完成后,随着
期刊
岩溶槽谷区作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近些年随着各种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弃耕地。弃耕地撂荒后在次生演替过程中不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上覆植被、管理方式等因子发生显著变化,势必导致土壤各项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然而以往对于岩溶区土壤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对比,缺乏对弃耕地土壤质量在次生演替过程的不同时间阶段之间的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