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片是我国电影市场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电影类型,其口碑一直较好,但是票房却一直处于劣势,因此文艺片一直被认为是“叫好不叫座”的。本论文之所以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文艺片,是因为其所追求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受众来说不可或缺。文艺片在商业化电影市场遭受冷遇是当下影坛存在的普遍现象,值得影视业界和学术界关注。当前,“互联网+”的理念已经开始在社会各个层面被广泛运用,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从传播学视野研究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正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5W”模式对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五方面着手,通过分析文艺片的一系列电影票房现象,探讨票房失败的深层原因,弄清楚文艺片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的电影生态圈,其制作、营销等过程中如何融合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促进文艺片的市场拓展。论文采用多种传播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但以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要方法。其中,基于“豆瓣”和“知乎”两大网站的观察体验式调查,对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厚实材料,并形成了清晰的思路。论文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文艺片存在“叫好不叫座”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是复杂的,但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生产者存在先天劣势、内容创作未迎合主流、受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商业效益低下等。时有出现的一些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文艺片如《白日焰火》等,也为文艺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有助于探究缓解文艺片的票房困境的策略和路径。通过对这类较为成功的文艺片的运作方式的研究,以及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本论文对促进文艺片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对策性思考,如建立新兴传播平台、革新内容制作,以及借助新兴自媒体打造特色社群,细分目标受众,加强小众传播,并以传播学思维拓展营销渠道等。总之,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票房不应该也不再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文艺片从创作到院线发行的全流程,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可以逐渐缩小甚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