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了"的角度研究汉语时体系统,通过对比普通话和萍乡方言,明确"了"的分类和意义,分析"了"在视点体和情状体中的作用,从而构建汉语二层时体结构,解释汉语相关语言现象。首先,现代汉语"了 "是情状体终结性标记"了 0"、完整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 2"的统一形式,在萍乡方言中分别对应"嘎"、"唎1"、"唎2"。情状体终结性标记"了 0"在句法分布上具有明显不同于完整体标记"了1的特征,可出现在否定句、祈使句、情态句等完整体标记"了 1"无法出现的语言环境中,在语义上则表示情状的终结。完整体标记"了 1"从外部对情状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实现情状所表示的含义。完成体标记"了 2"位于句末,在完整体"了1"表示实现的基础上另有当前相关状态的含义。其次,汉语情状分为状态情状、活动情状和终结情状,单音节动词则只表示状态或活动,如需表达终结情状,句子必须带有动结式复合词,或者带有结果补语等表示结果的成分,或者动词后有终结性标记"了 0"。终结性标记"了 0"出现在单音节动词及相关成分表示的非终结情状中,使之转变为终结情状;也出现在终结情状中,显性表达情状的终结性特征。这一现象证明情状体不仅是词汇层面的概念,更在句法结构中显性表达。再次,汉语具有显性的视点体标记和情状体终结性标记,在句法上实现为两个时体投射的中心语,其结构为[Asp1p spec[Asp1,Asp1[vP spec[v,V[Asp2P spec[Asp2,Asp2[VP spec[v,V...]]]]]]]]。视点体投射为AsP1P,位于vP之上,成分统制整个vP;情状体投射为Asp2P,位于vP和VP之间,句法域涵盖整个VP。对汉语而言,Asp2实现为"了 0",AsP1实现为"了1",动词V出于特征核查的需要,从V提升并左向附接于Asp2,构成"V-了 0"形式,而后提升并附接于AsP1,构成"V-了 0-了1 "形式。宾语基础生成于VP指定语位置,移位至Asp2P指定语位置,受中心语AsP2最大统制,在语义上受其约束,解读为确指含义,强调数量之多。最后,二层时体结构可解释相关语言现象。就表示处置结果或致使结果的把字句而言,在情状体方面必须实现为终结情状,因此在形式上表现为复杂动词短语充当的谓词,如动词后有结果补语、补语从句或终结性标记"了 0"等。另外,把字句宾语从基础生成的VP指定语位置提升至AsP2P指定语位置,在形式上紧邻实现为v的"把",在语义上解读为确指。对时段短语来说,时段短语作为情状的组成部分,给情状提供时间上的界限,使之成为终结情状。在句法上则位于V的补足语位置,在Asp2的计算域之内,可选择性移至AsP2P指定语位置受其中心语最大统制并语义约束,因此既可出现在宾语前,也可出现在宾语后,表示情状中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时间。另外,当时段短语前面的成分构成一个终结情状时,时段短语可能产生歧义,表示动作完结后状态的的持续时间,在句法上则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