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化突变体和云南软米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 水稻叶色突变(叶绿素突变)在水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叶色的的突变表型可将叶色突变体分为白化,黄化,浅绿,白翠,绿白,黄绿和条纹等8种类型。另外根据突变是否会导致死亡,可将叶色突变体分为致死型和非致死型。在非致死型突变体中主要有花斑叶突变体,部分程度失绿突变体和受温度与发育调控的叶色突变体。本研究中所研究的材料259就是一份受温度和发育进程共同控制的叶色突变体。经观察该突变体的白化表型出现在苗期(三叶期前),平均气温低于24℃的条件下。水稻苗期低温白化突变是水稻在发育早期对低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 本研究利用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测定了突变体在白化时期,复绿后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并用同为籼稻的9311作为对照。结果发现突变体在白化时的叶绿素含量低平均含量仅为1.2(SPAD)。而当突变体恢复正常后其叶绿素含量(23.6)接近对照9311的水平(25.3)。说明突变体的突变表型不会对植株的后期生长产生太大的影响。 用透射电镜观察突变体的叶绿体在不同表型下的结构变化,9311作为对照。结果发现突变体在白化时的叶绿体不能正常发育仅有囊泡状结构。而复绿后其叶绿体的结构也将恢复正常,与9311的正常叶绿体结构一致。由此进一步从微观结构上说明在白化时期,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发生了改变。 通过与9311,花B,太粳588和台湾香糯等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做正反交实验。并观察后代的表现,经观察各个组合F1代的苗期在低温情况下均表现正常,而F2代的苗期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则会发生白化苗与正常绿苗的分离,经x2检验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正常绿苗对白化苗显性,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说明该突变体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将该基因命名为al-12。另外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在第8染色体上,两侧最近的SSR标记RM5068和RM3702分别距基因0.5-1.1cM和4.9cM。 根据基因定位的结果,在距目的基因两侧最近的SSR标记RM3702和RM5068之间的所有contigs中寻找与突变表型(低温,白化)极其相关的CDS序列最后找到了两个候选序列:细胞色素P450推测序列(putative cytochromosome P450,CYP)和冷激蛋白推测序列(putative cold shock protein,CSP)。根据这两个序列设计了三对引物,以白化突变体和9311在二叶期的叶片总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其中出现了在突变体259和对照9311间有表达
其他文献
新闻策划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手法被媒介所接受并运用操作,于是也引来一番争议:新闻是否可以策划?我认为,新闻策划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理解的问题.从理论上说(
采用松香和顺酐反应合成的马来海松酸(MPA)代替苯酐制备醇酸树脂涂料。讨论了合成工艺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非醇解工艺可以缩短合成改性醇树脂的反应时间。应用GPS和FTIR分
目的探讨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干预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进行治疗并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将高铝青铜耐磨合金粉末与磷光粉体耦合,制备了具有自敏检测功能的新型耐磨复合发光涂层,此种涂层不但具有高铝青铜合金粉末良好的耐磨耐蚀性能,而且具
新疆阿尔泰的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与哈萨克斯坦两大板块接触带的北部边缘,火山喷发与侵入活动强烈,推覆构造发育。山区包括喀纳斯-青河一带的地背斜褶皱带和诺尔特地向斜褶皱带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为对象,首先确定了种子发育过程中由淀粉合成到油脂储藏两个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克隆了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形成相关新基因
在能源、石化、制药、以及食品加工等工业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气液两相流过程。其中,气泡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分析和描述是描述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基本问题。气泡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采用平菇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制作母种,并对由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的菌丝进行了抗细菌试验,抗老化试验(常温).结果表明,由产生担子之前的菌褶分离来的菌种,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