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扩散视阈下慢直播的共情传播研究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互联网内容生态中,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似乎都在追求“快”,视听元素在传播链条中越来越突出,深刻改变着传播的形态、路径和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新媒体时代的图文讲究精简有趣,短视频这个“轻骑兵”已经催生了“全民拍客”的诞生,而VLOG的入场更是将“小我”搬上了移动荧屏。然而,“快”是受众内容取向的唯一方向吗?现象级慢直播的“出圈”与亿万“云监工”的走红都在验证一点:无论快慢,能否让受众产生共识,获得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是关键。慢直播作为互联网直播时代下的新兴产物,在承继网络直播的实时性、现场感等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全新的传播样态,尤其是在5G、VR等技术的加持下,为主流媒体借助技术优势打造现象级产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开拓了新的渠道。本文以美国传播学家E·M·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思想为理论基础,研究慢直播的创新属性、扩散传播过程,以新冠肺炎期间中国电信和央视频APP联合发布的《疫情二十四小时》的系列慢直播为个案,分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慢直播兴起的原因,探索疫情期间慢直播对人们的心理共情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通过网络直播和慢直播的对比,发现慢直播具有的“特征之美”,归纳梳理慢直播的发展历史,探究“慢直播热”背后的流行动因。第二章主要研究“受众共情心理”,从共情的定义、特点以及共情对受众的影响来总结慢直播这个新媒介的作用。第三章以新冠肺炎期间《疫情二十四小时》系列慢直播为例,探索慢直播在疫情期间的“受众创造”和媒体融合传播。第四章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以内容创新、过程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分析慢直播的创新属性,从新事物扩散的五个阶段总结慢直播的扩散过程。慢直播的走红,是一场媒体融合与公众参与的实践创新,是大众共同的“虚拟见证”,通过对慢直播多视角分析,期望对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转型和新闻生产带来新的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交际方式,单独以文字符号构建的语篇已不能满足意义的表达,它需要与其他的符号资源整合起来创造意义,多模态语篇分析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媒介,教科书语篇也呈现出显著的多模态特征,并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至2013年出版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意义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运
学位
在技工学校的课程中,英语学科是一门必修的基础文化课。但是技工学校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强。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成效。提高技工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一线英语教师直面的课题。2005年,匈牙利语言学家D?rnyei提出了第二语言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框架(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简称L2MSS理论),适合不
近年来,课堂话语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英语课中教师话语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也是实施教学的工具。然而对教师谈话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在比较这两类教师的教师话语时,大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课堂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刚工作几年的新手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熟练教师在教师话语上也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对比研究初中英语课堂中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