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也称前提,前设,先设等,对于它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哲学界,并由德国哲学家Freg与1892年提出了这一概念。起初,预设被定义与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双方交际共同认知的背景,是预先设定的条件。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这一概念也逐渐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兴趣。语言学家把预设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而随着语用学的兴起,对于预设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语言学家Stalnaker第一个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随着各家学者的介入,对前提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化。从哲学家到语用学家,每个人对它的界定和理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任何一个关于语用预设的理解都是把预设同说话人联系起来的。语用预设与说话人和受话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而在我们的中学教学中,语用预设这一理论也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构成的,而听是信息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听也一直被放在各种能力的首位。听力中的语用预设能帮助学生推测话语含义、话语产生的背景、判断说话人的意图等,从而帮助学生寻找答案。通过在听力教学中运用语用预设理论,扩大学生与母语者共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预设,对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进行语用预设,也可以锻炼学生对语用预设的敏感度,增强他们自身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迫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应试压力,老师和学生都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单一反复的练习和纯粹技巧的讲解上,而忽略的一些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加强。真正的语言学习应是对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领悟与体会。这一点在作者对一些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中也得以体现。很多人即使有对语言文化的重视意识,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往往是无暇顾及,而是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单一反复的机械训练上了。本文中,作者正是发现预设在听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背景知识与共知信息又是预设的基础与前提,通过选取两组听力水平较为一致的学生,并对其中一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训练后,又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听力测试,并对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以此证明共知信息、语用预设与听力学习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为:第一章首先概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第二小节分别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英语听力学习与教学的状况,第三节简述了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四节介绍了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首先对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前期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与总结,然后介绍了预设的涵义、分类及特点。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论题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践教学。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对随机抽样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如今中学听力教学的状况,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一方面的重视与运用程度,并通过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训练,来证明背景知识和预设意识在听力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部分则是描述了作者通过问卷和实践教学的方法,总结出的语用预设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怎样有效通过语用预设来提高听力水平。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本论文的局限性和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本文的论述与研究,也希望这些论述与提议能够对中学听力教学与学习起到一定帮助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