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UA)是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式。它是利用超声波在组织内良好的穿透性、方向性和可聚焦性,将体外发出的超声波聚焦于体内,使靶区组织瞬间升温(60~100℃),出现凝固性坏死达到消融目的的非侵入性治疗方式。由于只针对靶区内组织升温,靶点处形成的生物学焦域面积小约1.5×10mm2,按照点—线—面的顺序逐层治疗,根据肿块形状调节每一层面治疗的区域,不会破坏靶区周围组织细胞,因此杀伤能力准确,是一种适形治疗。目前,该治疗方式已经广泛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如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2002年汪伟首次将超声消融用于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超声消融后肌瘤缩小的体积和患者症状的缓解程度与消融的体积有明显关系。因此,对于这种无法获取病理资料的治疗方式,在运用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估时,选取怎样一种最优的方法成为了关键。评价热消融效果的方法有增强CT、超声造影、增强MRI等,主要通过靶区血液灌注和细胞代谢来判断消融的效果。超声造影相对经济,可动态观察靶区的血液灌注,但对病灶分辨率不高;增强CT能较好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组织学特征预测不及MRI,并且有辐射损害,不宜多次复查;增强MRI有成像对比度高、无辐射、立体观察病灶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热消融效果评价方法,但价格较贵。国外对于MRI影像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超声消融效果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肌瘤经超声消融后MR信号的变化特征,寻找评估超声消融子宫肌瘤效果的简单方法。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消融区MR信号变化的规律性,为MRI评价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疗后,是否出现凝固性坏死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标准,节约医疗成本,为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基础准备。方法1研究对象:适合超声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于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4~8周行MRI检查。2超声消融治疗:采用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患者术前完成肠道和皮肤准备,术中给予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患者维持清醒状态。治疗时俯卧于治疗床上,腹部浸入脱气水中,在B超引导下进行治疗,注意皮肤、肠道以及神经的保护。采用点照射,待靶区出现灰度增加更换治疗区,直至覆盖整个计划区完成治疗。3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3.1消融肌瘤与MRI信号变化的定性关系:患者治疗前1周行MRI检查,治疗后4~8周随访MRI。MRI信号分为高、等、低三种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无血流灌注作为肌瘤出现消融的标准,对比治疗前后T1WI和T2WI肌瘤信号变化与消融的关系。3.2消融肌瘤与MRI信号变化的定量关系:患者治疗前1周行MRI检查,治疗后4~8周随访MRI。运用hifuMar软件对T1WI相关区域进行MR值测量,包括肌瘤区、消融区、非消融区及正常肌壁MR值。比较治疗前后T1WI各区MR值变化,获得能较大把握判断肌瘤出现了消融的诊断值。结果1定性关系:共80个肌瘤完成治疗及随访。T1WI:①消融前高、等、低信号分别占1.3%、91.2%和7.5%;消融后高信号占83.8%、等信号占16.2%、无低信号;②消融后高信号肌瘤消融率100%(67/67),等信号肌瘤消融率35.3%(6/13),消融率差异显著(P<0.05);③信号变化(均变成高信号)66个肌瘤,消融率100%(66/66),信号不变14个肌瘤,消融率50%(7/14),消融率差异显著(P<0.05);④T1WI高信号区域体积与消融体积直线相关(r=0.93,P<0.05)。T2WI信号变化与消融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2 T1WI定量关系: 116个肌瘤完成治疗,其中109个出现团块状消融,入选最后研究,7个出现散在消融,剔除。①治疗前后肌壁MR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消融区MR值明显高于未消融区、肌瘤、正常肌壁的MR值(P<0.05);未消融区、肌瘤、肌壁MR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治疗后MR值为215判断出现消融的Se=0.58, Sp=0.97, PV+=0.98, PV-=0.57,治疗后治疗区与肌壁的MR值差值为10.5判断出现消融的Se=0.91, Sp=0.86, PV+=0.92, PV-=0.85;④运用MRI平扫到增强扫描序贯方法评价消融疗效比直接使用增强扫描评价疗效可以节约约55%医疗成本。结论超声消融子宫肌瘤后,MRI T2WI信号变化与消融无明显关系。T1WI信号明显增高,且信号增高与消融有明显关系,利用高信号区域体积可以大致估计消融体积。治疗区T1WI MR值为215和治疗区与肌壁MR值差值10.5可以作为初步筛选出现消融的参考值。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节约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