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青田幸村跨国移民之故土实践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同时在移居地与祖籍地建立并保持频繁而有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社会关系连接。这种跨越祖籍地与移居地之间的生活方式被学者们称为"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学界所研究的跨国主义,一般指国际移民与祖籍国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跨境行动,因此有学者直接称之为家乡跨国主义(Lacroix2014)。普通移民个人或群体为什么不惜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在家乡开展各种政治、经济或文化实践活动?现有研究对移民跨国实践动因的阐释以"推-拉"视角为主,认为国际移民在祖籍地的活动与他们在移居地受到歧视与排挤有关。因此移民转向祖籍地寻找社会地位、道义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同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各种支持或机会。现有跨国实践阐释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把移民的跨国行为归结为移民对付出与收获的理性计算。此外绝大多数研究以移民行动者为基本分析单位,把移民个体从其根植的社会土壤中剥离出来加以考量,忽略了移民家乡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及非移民群体在跨国实践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选择浙江青田一个华侨村落——幸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历时四年的间断性田野调查,从移民家乡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入手,深入移民在家乡的日常生活,关注被宏大叙事忽略了的生活碎片,考察移民与所在村落的非移民群体、当地更大范围内的其他社会行动主体的互动交往中的意义建构,并进一步从中国传统经学的"桑梓"文化意义建构入手解读幸村跨国移民在家乡的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并推进文化视角下的跨国移民研究。与中国传统侨乡(广东、福建等)不同,浙江青田是一个典型的新侨乡。青田人很早就踏出国门,但是由于其数量相对较小,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发生急剧的变化,青田开始出现移民潮,青田海外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幸村海外移民也以新华侨为主。据2013年青田侨情普查数据,幸村华侨华人数量为1363,侨眷人数为222。本研究的对象以第一代移民为主,辅以少数年纪尚幼的移民二代。现有研究发现即使是临时性、偶然性的家乡实践在国际移民群体中都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更不用说规律性、持久性的家乡实践(Guarnizo 2003;Landolt 2001;Ports 2003)。Ports及其研究团队调查发现,只有10%到15%的多明尼加移民、萨尔瓦多移民和墨西哥移民在他们各自的家乡规律地、持久地开展各种实践(Guarnizo et al.2003;Ports et al.2002)。但在幸村,随处可见移民参与家乡实践的痕迹,包括礼物馈赠、人情往来、建造房屋、维护老宅、葬礼实践、祭拜祖先、修缮祠堂、续修家谱、修路造桥、修庙建教堂、建造老年活动中心、建造凉亭、捐赠石凳石椅等。几乎所有移民都积极参与家乡的各种实践,只有极少数人脱离了幸村的跨国生活世界,成为人们口中的失败者并逐渐被边缘化。幸村这种大比例、大规模与大范围参与家乡实践的现象与学界现有的跨国移民家乡实践研究结果存在强烈反差。基于此,本研究设定以下研究问题:1)"家"或"家乡"对幸村移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2)什么样的家园文化孕育并滋养着幸村移民强烈的家乡参与欲望?3)这种家乡文化会影响移民在家乡的实践活动吗?如果会影响,又以什么方式影响或形塑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国本土民族志研究方法"文献互征"。"文"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献,文字典章,代表的是过去;而"献"相当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活人,是当下。所谓"征",《说文解字》解释,"召也。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征之。"(吴宗杰、张崇2014)对青田移民在家乡行事实践的研究,既要走近生活、进入田野去采集素材,同时也要反向观察中国高层文化与基层文化的历史传递,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中寻找文化的意义源流,并使其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当代文化资源,照亮当下。本文作者在2011年末至2015年初间断性地在幸村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总计时间大约为半年,收录了大量的生活碎片,包括文字记载(县志、乡志、家谱、新闻报道等)、口述文化记忆、以及图片与音像资料。除此之外,笔者于2012年1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展了半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接了幸村及青田移民的海外生活世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从中国儒家经典《诗经》、《易经》、《礼记》、《史记》、《论语》、《孝经》、《朱熹家礼》等文本中寻找相关的"家乡"或"故乡"话语表述,建构了中国家园文化——"桑梓文化"的基本框架,并用这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桑梓文化"来观照并解读当今幸村的移民跨国实践活动。论文设五个主体章节,加上导论与结语,一共七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三章是人类学田野经历与方法论介绍。第二、四、五、六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通过古籍文本梳理与解读,探寻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家园文化——"桑梓"文化的意义,并建构了 "桑梓"文化的三个维度:桑梓作为祖先、桑梓作为遗产、桑梓作为礼。桑梓文化的三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在桑梓文化的三个维度意义观照下,第四、五、六章分别从"桑梓作为祖先"、"桑梓作为礼"和"桑梓作为遗产"角度对幸村移民在家乡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与解读。第七章是讨论与总结。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用厚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展示了青田及幸村浓厚的国际化灵韵及移民跨国实践在侨乡生活空间留下的种种痕迹。接着,作者梳理了现有青田侨乡研究文献,指出现有研究主要以历史与经济视角为主导,部分研究涉及侨乡社会人文特点的宏大叙事描述与介绍。然后作者将问题对接到跨国移民研究领域,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移民跨国实践决定因素研究的现状与结论,指出了其缺乏文化研究视角、未能从移民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寻找意义等不足之处,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经典观照下的家园文化—"桑梓"文化。作者首先论证了为什么桑梓文化可以作为家园文化并用以解读移民在家乡的跨国实践活动。本章提出:1)从中国经典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来看:"桑梓"的意义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易经》、《尚书》等先秦经典。先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与载体,儒学经典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他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十三经注疏》整理工作委员会1999:1)。2)从中国经典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来看:中国经学价值体系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口耳相传到写成文字,再到确立为经典,并不是脱离生活实际凭空想象的思想集成(姜广辉2005)。经典是人们信仰的对象,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他们作为修身行事的彝训。3)从经典与历代注疏的关系来看:除了经典之外,历代注疏对经典反复的意义解读与建构是他们之所以被作为经典加以传承、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这些经典文本并非各自作为孤立文本在中国本土得以世代传承,而是与围绕他们进行经义诠释的注疏等研究文本一起建构了其作为中国经典的意义(胡美馨2014)。经典作为中国高层文化,与草根基层文化是相通的。因此反向从中国经典及历代注疏中探寻文化意义源流是合理的,且是十分有意义的(庄孔韶2000)。第二章接着呈现了"桑梓"在青田媒体报道、名人诗词、政府公文以及族谱中的广泛应用,是广为接受的"家乡"的代名词。然后作者呈现了相关儒家经典及历代注疏文本中"桑梓"的"家园"意义构建。在《易经》及其历代注疏文本中,"桑"作为一种树木,其根深而坚固,一旦在土壤中扎根,就很难拔出。因此"桑"在经典中的意义源头可以解读为"根深蒂固"(rootedness)。"梓"为百木之王,在《尚书大传》中梓树被描述成"實晋晋然而俯",仿佛是一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展现其谦卑的姿态。"梓"于是被解读为"子道",是儿子行事准则的统称。因此桑、梓在儒家经典中的源意义为"根深蒂固"与"子道"。而"桑梓"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之小弁篇:"維桑舆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離于裏。"之后世代注疏反复引用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表达,逐渐明晰了"桑梓"的家园意义,并且在不断解读中建构了更加丰富的桑梓文化内涵。基于大量文本归类与分析,桑梓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1)桑梓作为祖先,后人必须以十分尊敬或敬畏的态度对待祖先,并以"子道"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2)桑梓作为遗产(这里的遗产与当今世界十分受关注的"遗产热"中的遗产是不一样的概念,桑梓作为遗产指的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家族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3)桑梓作为礼,这里的礼是日常生活中行事的得体、恰当、或合适(propriety),也指仪礼——比如葬礼中的各种礼的实践。第三章展示了本研究的人类学田野过程与方法论。这一章首先从地理与移民历史角度介绍了本研究田野调查地点——幸村,接着呈现作者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途径与过程,包括怎么赢取人们的信任、怎么找到接纳自己同吃同住的房东、怎么参与观察日常生活、怎么开展开放式访谈、收集了什么文字、图片及其他各种资料、以及怎么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找寻意义等。然后作者从本研究的目的与性质出发,指出民族志是适宜的研究方法。但是本研究对民族志方法论并不是没有选择性地全盘接收。在民族志及其表征危机背景下,各地本土方法论探索如火如茶。在介绍中国本土方法论探索的脉络基础上,本研究重点介绍了中国本土民族志研究方法——"文献互征"及该方法对本研究产生的意义。第四章呈现幸村年轻人如何在强大的移民话语中纷纷出国,一方面避免被边缘化,给父母带来羞耻;另一方面希望未来能衣锦还乡,给父母及家族带来荣耀。首先笔者从闲话(gossip)理论视角出发,阐释了村民通过闲话建构了幸村第一个传奇的移民家庭,并且逐渐建构起"不出去打拼的年轻人脑子有问题"的价值判断。幸村被构建成只有老人和孩子才可以心安理得在此栖息的地方。闲话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移民话语,推动年轻人走出国门,到外面世界闯荡。接着笔者描述了三个年轻小伙在移民话语中奋斗、挣扎及妥协的人生故事。林云一心想成为公务员,端上全家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学法律的他在法院做临时工,转正似乎指日可待。但是随着家里两个姐姐相继出国,家里的经济状况无力对付转正需要的人情关系所需。而身边充斥的关于移民在外发财致富、衣锦还乡的故事不断刺激着林云及他的家人。在理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中,林云最后妥协了。他放弃了铁饭碗的人生理想,投入到移民大军中,希望尽快在异国他乡挣到大钱,然后回家盖别墅。飞泰初中毕业就开始学习理发技术,打算出国开个理发店挣欧元。然而一次次签证失败使飞泰成为人们闲话中的笑柄。飞泰本人开始变得越来越悲观。为了不虚度光阴,父母为他在庆山乡的大街上开了家理发店,一边等客人,一边等签证。最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直活在出国准备中的翡军。与飞泰相似,翡军的人生轨迹也是按照出国打拼的梦想设计的。17岁初中毕业,他就开始学裁缝,因为当时国外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裁缝。然后翡军就一直等待着国外的亲戚把他带出国赚钱,改变家庭的命运。这一等就是八年。反反复复的等待,从希望到失望,新一轮的希望再到新一轮的失望,翡军就在不断准备中不断失望。第五章与第六章聚焦移民回到幸村后的实践活动,把移民的实践放在具体的社会过程中,把非移民及各种社会行动主体都纳入分析。第五章以礼为主要视角,探讨礼在移民跨国实践中扮演的角色。首先,笔者引《史记·项羽本纪》,探索了衣锦还乡的文化渊源与文化意义,阐述了中国人独特的还乡精神。其次,笔者以"礼"与"观礼"的理论视角探讨了礼是如何成为人们评判移民以及他们回乡具体行事方式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移民的跨国实践从对个人、家庭的各种馈赠(稀缺日用品、奢侈品、欧元红包等)到对集体事业或公共空间建设的捐赠,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不论物质与形式发生什么变化,跨国实践的准则或评判标准一直没变,这就是"礼"。合礼的行为能得到认同与赞扬,不合礼的则会遭人诟病。接着本章聚焦到葬礼,探究葬礼中出现的新的礼的实践——发红包与葬礼录像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个别到普遍现象的发展过程。移民的跨国实践正是在对仪礼的遵守与创新中为父母与家族带来荣耀,从而实现衣锦还乡的目标。接着文章展示了移民"失礼"的反面故事。那些与父母、家乡失去联系,没有汇款、没有礼物,甚至没有音讯的不孝儿子在人们的闲谈中被否定、被批判、逐渐被边缘化;在急于实现衣锦还乡梦想的背景下,一位中年妇女在亲人朋友面前杜撰自己在西班牙大获成功的故事;那些自认为没有足够资本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人们选择远离幸村,在生活世界中逐渐消失;那些以欺骗、不守信用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移民同样在闲话中被批判与否定。"礼"作为评判移民与他们行事方式的标准,通过"闲话"这种方式产生社会力量,强化或纠正先前发生的社会实践,引导移民未来的跨国实践。因为房屋在幸村生活空间中的重要地位,第六章专门讨论房屋经营这一跨国实践活动。房子是祖先留下来的重要遗产形式,一砖一瓦及房屋所在的那片土地都是遗产的物质形式。更为重要的则是这物质层面所承载的祖先的精神及道德层面的遗产。本章主要围绕旧居保护与新房建盖来探究房子作为遗产如何影响幸村华侨的跨国实践。首先作者通过字形学分析,解读了"屋"所隐含的丰富文化意义,并通过当地"屋里人"的方言表达进一步凸显房子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本章聚焦一幢中西合璧的老宅。老宅由村里最早的移民前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回乡建造而成。通过对老宅的空间描绘、文化记忆、档案资料、及口述史对当时社会生活空间的片段还原,文章展示了当年这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如何为前程家族赢得巨大荣誉与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前程后人如何想方设法在跨国生活中保护并传承老宅、前程家族又如何在遗产时代抓住机遇,在与政府与宗族的协商中使旧居成为遗产保护单位而重放光彩。修缮保护旧居是为了延续荣耀,而建盖新房是为了创造新的荣耀。村里的绝大多数旧房,因为没有建构起类似前程旧居的特殊象征意义,都争先恐后地以新的物质形式——小洋楼来延续家族的物质遗产,并寄予小洋楼以新的家族荣耀与象征意义。不论是新房的建盖还是旧房的维护,都是对祖先传下来的遗产的经营。值得一提的是,幸村出现了很多自家兄弟集中财力与精力共同建造新房的现象。房子浑然一体,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哪部分属于哪个儿子。然而他们似乎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他们更在乎的是举兄弟之力建造起来的房子能以某某人儿子的名义为父母、家族赢得更大的荣耀。第七章是讨论与总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二、四、五、六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桑梓文化与移民跨国实践的关系,认为桑梓文化的三层文化意义(即桑梓作为祖先、桑梓作为遗产、与桑梓作为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民跨国实践的物质形式、客体对象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桑梓作为祖先,决定了移民行事都必须考虑对父母及更远的祖先带来什么影响,是耻辱还是荣耀。儿女出国奋斗,回国的各种跨国实践,包括礼物馈赠、捐钱捐物、葬礼上的礼的实践以及出巨资建造新房,无不涉及到光宗耀祖。桑梓作为遗产决定了房子这一重要遗产表现形式在跨国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海外移民把对房子的经营看作延续或创造家族遗产。桑梓作为礼则以行事规范与道德准则来约束与引导移民的全部跨国实践,在移民的跨国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七章第二部分探讨了本研究的意义、贡献与启发。1)对"家"文化研究的意义与贡献。基于桑梓家文化,作者探讨了儒家家文化的建构对现有"家"研究的贡献。现有文献关于离散(diaspora)人群对"家"的理解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在祖籍国有生活经历或生活故事的人群来说,家是一个能提供舒适感、熟悉感、安全感、归属感、温暖及其他感官与心理感受的地方(Terkenli 1995;Blunt&Dowling 2006;Taylor 2013;Long 2013)。第二类,对那些不具有生活体验的离散人群来说(包括以奴隶身份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后裔),家以更抽象的方式被解读。家是一种种族认同或国家认同,他回答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等问题(Rotimi 2003;Basu 2007;Fehler 2011)。桑梓文化作为一种家文化,同样也为离散人群提供安全感、归属感等感官与心理感受。但是除此之外,桑梓文化还为人们的跨国实践提供了行事规范与道德指引,满足人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青田移民的跨国实践不仅仅是为父母,家族或其他社区成员,跨国实践也让移民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自我发展的追求。2)对国际移民研究的意义。国际移民启始动因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经济、政治等理论视角,还需要从生活意义、价值等角度去思考。除了对"利"的追求,移民还有文化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追求。第四章所解读的移民生活碎片的意义交织显示,青田移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移民,而是一种故土文化催生的价值取向的移民。对这种价值取向移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因果关系层面的探索,而要深入他们土壤的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同理,在回答移民为什么要在家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问题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从利益、好处或得失等理性算计角度来分析,而应该基于移民所在的文化土壤来思考他们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本研究虽然是侨乡村落个案研究,但其意义有可能超越青田个案,对山东、安徽及东北地区陆续出现的新侨乡研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3)对侨乡地方治理与地方建设的意义:第四、第五、第六章展示了侨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闲话"在侨乡地方建构与移民故土实践中的强大社会推动力,通过话语的控制力量引导移民的具体实践,进而推进侨乡社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及社区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地方治理与地方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家庭、社区、言说等来塑造、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所思所为,通过对"礼"的把握来权衡各方面的政策与制度,以改善地方治理,实现较理想的地方建设。第七章的最后部分是反思与后续研究展望。作者以建构主义视角反思了田野过程,接着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三个方向:1)传统侨乡与新侨乡比较研究;2)青田移民海外民族志研究;3)移民二代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2016年10月-2018年9月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癫痫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正> 镶条在机床导轨移动机构中,起着重要的收紧导向作用,镶条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机床的加工精度。在机床制造和修理过程中,如何来保证机床的加工精度,镶条和机床导轨的接触
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在很大意义上加深了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效率机制,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虽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
近些年,在我国的部门法领域掀起了一股从法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热潮。对部门法基本价值目标的理性思考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安全、公平、效率等抽象的基本范畴中来,从而为部门法
目的:解决传统模式下营养师无法获取临床诊疗信息、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方法 :依据营养诊疗规范,结合医院营养管理特点,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etem,HIS)、实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是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明确高考命题趋势,把握命题原则,进而制订相应的备考策略,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备考都十分必
以APMP木浆造纸污泥为生物质原料,采用酿酒酵母与重组大肠杆菌KO11组合,同步糖化共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38℃,底物浓度50g/L,混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牛的孕体死亡或支持胎儿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发生问题可造成妊娠提前终止,导致母牛流产的发生。妊娠母牛孕胎发育异常可导致其流产或产下的犊牛在出生后不久很快死亡。实践证明,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时段地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轴心时代的先哲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已经进行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提出应当以礼、法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