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二叠纪裂谷盆地演化与锰矿成矿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遵义锰矿为二叠纪茅口期形成的大型-超大型锰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锰矿产区和锰工业园区之一,是贵州省首个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锰矿区。本文以贵州遵义地区二叠纪茅口组及锰矿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芯、典型矿床为研究重点,充分利用以往研究区资料,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岩相学等方法,研究成矿构造地质背景、岩相古地理、构造古地理等,识别同沉积断裂,划分盆地结构,再造黔北裂谷盆地的演化发展过程,并开展锰矿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开展成矿预测研究,对加强锰矿理论研究和摸清锰矿资源潜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形成和上升导致了黔北裂谷盆地形成。黔北裂谷的发育改变了贵州地区中二叠世的古地理格局,发育裂谷的拉张伸展区域地质背景也是在前期碳酸盐岩台地基底上出现裂谷盆地的重要前提。黔北裂谷(Ⅰ级裂谷盆地)自北东往南西方向分为遵义和水城2个Ⅱ级(次级)裂谷盆地。在这些茅口晚期裂谷盆地中,同沉积断层广泛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地垒构造。依据地层厚度、沉积岩相、结构构造等3种判别标志,本次研究区共判定出控制Ⅲ级盆地的6条同沉积断层和多条控制Ⅳ级盆地的同沉积断层,并将黔北裂谷遵义次级裂谷盆地划分为3个Ⅲ级地堑盆地,2个Ⅲ级地垒和13个Ⅳ级地堑盆地。同沉积断裂活动对本区茅口晚期地层沉积和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深部富含Si、Mn的热液流体沿同沉积断层上升,在地堑盆地中喷溢形成锰矿床。因此黔北裂谷的发展过程对遵义锰矿沉积存在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锣井锰矿、深溪锰矿是研究区内两个典型的茅口期沉积锰矿矿床,在地层、构造、矿石矿物特征等方面均具代表性。在地层沉积环境方面,研究区茅口晚期主要发育台地相、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的沉积岩相。锰矿形成于盆地相中。通过地层对比和锆石年代学研究,所测锆石U-Pb年龄为266.4±3.2 Ma左右,限定遵义锰矿成矿于二叠纪茅口晚期,锰矿沉积持续时间应在3-5个百万年,时长相对较短的时限内,比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间早约5-10 Ma。实际上也排除了成矿物质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的可能性。是进一步研究盆地形成发展演化的基础。根据岩相古地理和盆地结构分析,将研究区茅口期古地理演化划分为裂陷前期(P2m1)-快速沉降期(P2m2早期)-稳定沉降期(P2m2晚期)-再次裂陷沉降期(P2m3早期)-硅化侵蚀期(P2m3中期)-整体抬升剥蚀期(P2m3晚期)六个阶段。对锰矿矿石矿物特征、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以及矿石C、O同位素、包裹体等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遵义锰矿属热液成矿作用成因;在遵义锰矿地堑盆地中发现了五个热液喷溢口。喷溢口由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组成,并识别了锰矿相的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判别标志;锰矿成矿环境主要为贫氧环境,并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机制,认为深部富锰热液沿同沉积断层上升、喷溢到地堑盆地中,并促使水体中Mn2+浓度不断升高,且贫氧环境的持续推进,为Mn2+与HCO3-结合并形成菱锰矿创造环境条件,该方式周而复始,最终形成遵义大型沉积锰矿床。认为遵义锰矿成因属热液喷溢沉积成因,建立了锰矿成矿模式。根据上述遵义锰矿成因研究进展,建立了贵州二叠纪遵义“热液喷溢沉积型锰矿床”深部找矿预测模型,圈定了深部锰矿找矿靶区。在遵义锰矿成矿亚带划分的3个锰矿矿带内,可圈定13个预测区,其中,A类预测区3个、B类预测区5个、C类预测区5个,预测新增锰矿资源潜力为1.57亿吨,找矿潜力较大。针对优选的靶区,实施了找矿靶区验证,均揭露厚富锰矿体,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对研究区找矿勘探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深层勘探的热点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极为复杂。受深层油气成藏过程特殊性及其复杂的动力学机理影响,深层油气成藏运聚机理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最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含油气层位多,其中奥陶系石油储量最大,成藏问题也最复杂。本次研究通过对塔北隆起中西部三个典型地区,即于奇-艾丁-托甫台地区、哈拉哈塘地区和顺北地区下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富油气凹陷。由于其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其垂向上与平面上构造差异的特点。福山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上具有西油东气、上油下气的差异分布特征,这种差异特征与福山凹陷构造差异发育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针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复杂的构造,以构造差异特征分析着手,充分利用岩芯、钻录井、
随着非开挖技术在铺管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穿越工程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现如今该技术在穿越工程中仍存在一些复杂的科学难题,其中极为典型的技术难点便是软弱土层的孔壁稳定性与穿越轨迹控制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会发生一系列工程事故如:(1)在施工水平段和造斜段中,出现导向困难,需要多次撤回钻杆重新导向;(2)行进轨迹偏离设计轨迹,甚至钻破其他已有的地下管道,且与原设计轨迹偏离越大;(3)泥浆配比不合理,
对流层气温直减率(Trop-ATLR)是大气稳定度判定的依据,近地表气温直减率(SATLR)和地表温度直减率(LTLR)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为对流层低层大气稳定度研究提供判断依据。此外,SATLR和LTLR研究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在水文气候、山地气候和生态、山地冰川和区域气候降尺度等方面作为重要的模型参数,影响着地表气温的分析和模拟结果。我国山区面积宽广,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因此,对我国温度直
不同功能区是城市各项职能有效发挥的载体,对于调控城市用地政策和城市用地开发,检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市功能区的挖掘成为城市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城市中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关系到不同的功能类型,这种经济活动的局部化促成了城市区域的功能性。同时,一个区域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如在文化教育区里仍然有饭店、娱乐设施、商业设施等,因此,一个区域可以用不同功能的分布来表达。利用人们的日
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库水位周期性涨落,扰动了库岸固有的地质环境,库岸滑坡水力边界改变,原有平衡被打破,大量古滑坡复活和新滑坡产生,对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科学有效地避免和减轻库岸滑坡的危害对保障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库区常见一些古滑坡经过多期次滑动,滑坡内具有多个滑体和滑带,变形同时受到多个滑体和滑带的控制,在库水位涨落和降雨影响下,不同区域呈现出差异化变形,此类滑坡在水库
大陆地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重要特征。了解古老大陆地壳的成熟和稳定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形成历史,探寻地球的物质资源,以及找寻地外的宜居星球。但是想要研究古老大陆地壳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因为完整的太古宙地壳剖面极难留存,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了探寻古老大陆地壳结构稳定的特点和化学成分演化的特征,本文选取了扬子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岩石为研究对象。扬子克拉通陆核
大同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大同地区面临的能源结构调整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发现大同盆地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而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因其储量大、分布广、可再生、无污染、不受气候影响等特点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重大潜力。因此,对大同盆地地热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开发与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对大同盆地地热资源的研
岩石圈地幔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物质传输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是连接浅层地壳和深部地幔的关键纽带,在壳幔相互作用、地壳生长分异以及矿产资源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质体中的地幔橄榄岩以及地幔交代岩是记录俯冲带深部地幔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大别造山带的代表性岩体——毛屋超镁铁质岩体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索俯冲带岩石圈地幔复杂壳幔相互作用提供突破口,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手段,旨在:(1)察明华北
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牙克石市乌奴耳镇辖区内,为近年来在大兴安岭造山带新发现的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查明乌奴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机制,建立其成矿模式,对乌奴耳勘查区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乌奴耳矿床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矿化特征,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共两个成矿期,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1)斑岩型Mo矿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