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针对环境问题的新闻评论话语分析——以《人民日报》近年相关新闻评论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于《人民日报》近年来针对环境问题所发表的新闻评论。主要运用荷兰学者梵·迪克和英国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以文本视角与语境视角分析相关新闻评论话语。通过对该报新闻评论话语的词汇句式、修辞风格、论证方式、话语类型与语境构建等方面的分析解读,探究其针对环境问题的评论话语变迁轨迹,并揭示其与社会语境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阐明主流媒体有关环境问题观念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发展进程。文本视角方面,主要围绕评论文本中的词汇、句式、修辞、论证等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评论在措辞上呈现出崇尚法治、追求民主的新闻理念;在句式上则多采用疑问句式,目的在于拉近自身与“听者”距离,使之从“传声”、“代言”功能转向“说话”功能,实现从代言人到说话者的话语角色转换;修辞上则趋向保守与更讲究科学、客观,因而常运用“引用”、“对偶”等表现手法;论证始终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而且注重运用事实论据来阐明观点。其文本话语体现出主流大报与时俱进的轨迹和稳重、严谨的语体风格。语境视角方面,主要分析《人民日报》评论在各种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话语及其表现,并通过研究“APEC蓝”在《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的运用,发现其善于利用网络语言重建语境以应对新媒体倒逼,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的话语主动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政治传播。另外,对比发现,《人民日报》针对环境问题的新闻评论话语基调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只说好话”到敢于预测风险的变化。其话语转型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和网络自媒体迅猛发展的现实。
其他文献
期刊
笔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对一个白茎突变体(ws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获得重要突破。ws1是通过化学EMS诱变中烟100获得的一个烟草白色茎秆突变体,
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案例,球迷文化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规模广、受众数量多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球迷文化的内容除了一般体育迷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许多大众文化元素。因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住宅作为人类为自身建造的物质生存空间,其最原初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遮身避难的生活场所。从这个角度而言,住宅无论形态、大小、位置,其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但在现代社会中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以及东北电力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为研究范例,探讨了个体的成就动机与其对以新中产阶级为定位的新锐精英杂志的阅读习惯之间的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