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语言学发展历史,语言学从刚以科学的身份出现时对其是否是科学的争论到牢牢树立起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地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与该学科术语及其翻译息息相关。随着语言学术语数量的不断增加,术语翻译势必存在不统一甚至混乱现象。基于语言学术语特征及其翻译瓶颈的概述,在解释复杂的语言学理论中,其术语翻译及其明确性至关重要。因此,对语言学术语翻译的探讨、甄别和校正,以及提出翻译的可行性途径势在必行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历史久远。该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中,基本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意”。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主要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施莱尔马赫使阐释学成为一种普通的方法论。狄尔泰拓展了释义学的领域并将它引入哲学之中。海德格尔实现了阐释学的根本性转折——本体论转折。他的学生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基本思想并将它发展为阐释学本体论,即哲学阐释学体系。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将“时间”与“历史”引入文本阐释中,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偏见”和“视阈”的概念,并指出任何阐释都受主观偏见影响,对原文本完全客观的阐释是不存在的。随着偏见的改变,阐释视阈不断改变,因此对原文本的阐释也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变和发展过程,这样就形成了“阐释的循环”和“理解的历史性”。阐释学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将阐释学引入翻译之中,在他的经典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阐释学和翻译研究的论著。斯坦纳的著作为阐释学的发展和翻译研究做出卓越贡献(Munday,2010:167)。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阐释者在整个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为翻译研究开辟的另一番新天地。就语言学术语翻译而言,阐释学理论在这一应用上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学术语翻译的诸多问题可以借助阐释学理论找到合理的解释和原因。初步探讨语言学术语及其翻译的基本状况以及深入研究阐释学重要理论之后,语言学术语翻译与阐释学理论紧密结合:阐释学为语言学术语翻译混乱的不可避免性提供合理解释。详尽论述不可避免性之前,其证据列举不可或缺。本论文列举三大理由证明术语翻译混乱的不可避免性:阐释学为理论支撑,以及复杂的语言本身和英汉对比构词法的异同作为客观证据,通过列举分析典型案例证明在不同语言学分支下的术语翻译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处于同一语言学分支下的统一术语翻译研究才能得以进行。作为先决条件——术语须处于同一语言学分支下,研究其翻译以及统一其翻译混乱现状才能进行。除了术语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基本准则,论文针对上述结论尝试提出解决术语翻译多样性甚至混乱的可行性途径,分别为:同一语言学分支为研究前提下,明确术语定义及特征,注重术语翻译系统可辨性以及强调术语翻译的单义性。本论文旨在针对语言学术语翻译的不足,从阐释学这一新视角出发结合语言本身特性探讨术语翻译混乱的不可避免性,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解决途径。统一语言学术语翻译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