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魂腔到柳琴戏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41次 | 上传用户:cmcb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琴戏——脱胎于清代中叶出现的拉魂腔,20世纪50年代具有了官方文化体系下的“剧种”身份认同,今天已成长为活跃在鲁南、苏北交界区域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地方性大剧种。本文借用“拉魂腔”名称中特有的时代性因素(下限于1953年)来指代这一艺术形式没有得到官方体制认可之前所具有的艺术特性与生存状态;借用“柳琴戏”这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产生的剧种名称,指代同一艺术形式在新文化体制下的种种状态。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从乞食行为的民间腔调到活跃于苏、鲁地区的地方剧种,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艺术本体的变化和社会功能的转型是本文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首先是剧种音乐的转型。拉魂腔,艺人俗称为“怡心调”,意思是可以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演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记录整理、定腔定谱、乐器改良、丰富伴奏、创立新腔等一系列改革后,柳琴戏音乐最终完成了由“怡心调”向规范记谱、依谱唱奏的转型。其次是剧目的转型。由于没有固定的文本作为依据,拉魂腔艺人在表演时需要依据情节梗概,通过套用“篇子”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即兴创作与表演。20世纪50年代剧目上本定词,柳琴戏完成了由“幕表戏”向“剧本制”的转型。艺术本体转型的同时,柳琴戏的内部组织与社会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表演主体身份的转换、表演机构的转型、传承方式的变化以及艺人与观众、政府之间关系的不同等等。文艺政策的宏观决策、新文艺工作者的具体指导、历次会演的加速催化是拉魂腔向柳琴戏转型的外力所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柳琴戏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多次进京汇报演出,演员入围戏曲梅花奖,剧种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述种种都标志着今天的柳琴戏已经成为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方大剧种。如果说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转型是柳琴戏剧种史上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无疑已经构成了第二次飞跃。只不过,第一次转型是一种外力作用占主导的“被动”转型,而第二次变化更多的是柳琴戏积极向大剧种、向舞台精品工程靠拢的“主动”选择。从拉魂腔到柳琴戏,从地方小调到地方大剧种,实际上是中国众多剧种成长所经历的共同历程的缩影。本文以柳琴戏一个剧种为视角,以一个国营剧团为个案,以20世纪50年代戏改为中心,展示了历史转型中戏曲艺术本体和社会角色的传承与变迁,从而揭示了社会力量与艺术形式之间的联带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MR泌尿系造影 (MRU)对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重T2 WI快速自旋回波 (FSE)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行MRU 435例 ,诊断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 37例
目的总结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1999年6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2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8例进行分析。男36例,女22例;根据Weber-AO分类B型30例,
<正> 核电是20世纪新兴的能源。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3月20日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开工,并于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
迄今为止,姜文一共执导了五部电影作品,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这五部电影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均有很大的
近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各个电视频道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节目,把报道的目光聚焦于民生。开始时,民生新闻节目竞争的主战场是在晚间18:00—21:00,随着在这个
<正> 患儿男,3岁。腹胀4 d。体检:腹部膨隆,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血液生化及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上腹腔探及11 cm×10 cm 大小、实性回声为主的
传统的教学受科学主义或惟理智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目的,因而偏重于对教师智能、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相对忽略了个体对审美的关注,忽略了对教师审美
肉芽肿病变是由某些病变演变而成的复杂新生组织,主要是血管结缔组织再生的肉芽组织。肉芽肿病变除肺结核外,比较少见。过敏性支气管状菌病所致支气管中心肉芽肿、ChurgStraus综合征(过
当前勘探地震学的发展趋势是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一体化过程的核心是三维地质模型。随着勘探的逐步深入,在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从区域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