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生物活性分子共价包被ASD堵闭器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体外评价壳聚糖、壳聚糖/纤维连接素、壳聚糖/肝素、壳聚糖/重组水蛭素等共价包被ASD堵闭器材料镍钛合金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研究室,通过体外试验,检测不同包被组别镍钛合金片的生物相容性。试验分为血液相容性试验和细胞相容性试验两部分。1.血液相容性试验:(1)实验分组:共分6组,分别为空白血液对照组(Contral)、未包被组(Uncoating)、壳聚糖包被组(chitosan,Chi)、壳聚糖/纤维连接素包被组(chitosan/fibronectin,Chi/Fn)、壳聚糖/肝素包被组(chitosan/heparin,Chi/Hep)、壳聚糖/重组水蛭素包被组(chitosan/r-hirudin,Chi/r-Hir),后三组又按Fn、Hep、r-Hir包被的不同浓度分成低、中、高三个剂量组。(2)试验方法:将3种生物活性分子共价交联于镍钛金属表面,通过血液溶血试验和动态全人血接触试验,计算溶血率和进行血细胞记数检测,观察不同实验组镍钛合金片对血细胞的毒性反应;通过检测接触后各血液样本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浓度,观察镍钛合金片接触后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反应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液接触后不同实验组镍钛合金片表面血小板吸附、聚集和纤维蛋白的沉积。2.细胞相容性实验:将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种植于不同包被组别镍钛合金片表面,在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孵育72h,分别应用Fn、Ki67免疫荧光抗体标记,观察HUVECs在不同包被组别镍钛合金片表面的黏附、生长和增殖情况,半定量分析HUVECs在镍钛合金片表面的黏附和增殖。结果:1.血液相容性实验:(1)不同包被组别镍钛合金片溶血率在1.6~1.7%之间(均小于5%);(2)接触后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与Contral组相比,Uncoating组、Chi组、及Chi/Fn组对APTT、PT和TT无影响;Chi/Hep组和Chi/r-Hir组与Contral组、Uncoating组、Chi组、及Chi/Fn组相比APTT、PT和TT均延长;与Chi/Hep组相比,Chi/r-Hir组明显延长APTT和TT,但PT两组无差异。(各组方差均齐,LSD及SNK检验结果相同,P<0.05);不同浓度r-Hir包被组之间对APTT、PT和TT的延长存在量效关系,但不同浓度Hep包被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血液接触后,与Uncoating组相比,Chi组镍钛合金片表面有大量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伴有纤维蛋白沉积;Chi/Fn组和Chi/Hep组镍钛合金片表面见少量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沉积;Chi/r-Hir组镍钛合金片表面未见到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沉积。2.细胞相容性实验:(1)经过与HUVECs 72h的共同孵育,镍钛合金片边缘细胞生长、移行良好,未见细胞变形;(2)应用反映细胞黏附的Fn免疫荧光抗体标记HUMECs,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不同组别镍钛合金片表面黏附顺序如下:Chi/Fn组>Chi组>Uncoating组>Chi/r-Hir组>Chi/Hep组,不同浓度生物活性分子包被的镍钛合金片表面HUVECs的黏附未见差异;(3)应用反映细胞增殖的Ki67免疫荧光抗体标记HUMECs,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在镍钛金属表面增殖顺序如下:Chi/Fn组>Chi组=Uncoating组>Chi/r-Hir组>Chi/Hep组,不同浓度生物活性分子包被的镍钛合金片表面细胞的增殖未见明显差异,但Chi/Hep组明显抑制HUMECs的增殖活性。结论:壳聚糖/纤维连接素包被镍钛合金片后,对血液的凝血、抗凝和纤溶反应无明显影响,但明显促进HUVECs在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从而促进HUVECs在其表面的生长;壳聚糖/肝素和壳聚糖/重组水蛭素包被镍钛合金片后均表现出良好抗凝活性;壳聚糖/肝素对HUVECs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壳聚糖/重组水蛭素包被与壳聚糖/肝素包被相比,稍有利于HUVECs在镍钛合金片表面的黏附和增殖。第二部分PMVSD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处理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应用对称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堵闭器(sMVSDO)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处理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应用sMVSDO对124例PMVSD患者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手术。(1)利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平均心率(mHR)、PR间期、QRS波宽度和QTc值等基本心电参数;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2)利用超声心动图记录PMVSD位置、形状和大小;测量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和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3)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右心室收缩压和主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造影观察PMVSD的形状、测量缺损口的大小、测量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同时选择合适大小的堵闭器完成介入封堵手术;(4)分析PMVSD介入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1)PMVSD患者介入术后mHR和QRS波宽度大于术前(P<0.05),PR间期和QTc值术前和术后无明显变化;(2)应用sMVSDO介入封堵124例PMVSD术后1~10天,55例(44.4%)患者新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1例(16.9%)、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5例(12.1%)、室性期前收缩11例(8.9%)、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1例(8.9%)、房室传导阻滞9例(7.3%)、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5.6%)以及房性期前收缩3例(2.4%);(3)除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临时起搏治疗外,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无须药物治疗,但必须加强床边心电监护,延长住院观察时间,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4)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a膜部瘤型PMVSD: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大于3.0mm或缺损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小于1.9mm;b无膜部瘤形PMVSD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大于4.2mm或缺损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小于2.1mm;无膜部瘤形PMVSD缺损口直径大于4.2mm或堵闭器直径大于7.1mm。(5)PMVSD介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与缺损口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大小有关;而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只与术后发生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有关。结论:应用sMVSDO介入封堵PMVSD术后1~10天,约4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除高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糖皮质激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外,适当延长心电监护和住院观察时间,心律失常可自行痊愈。缺损口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大小与PMVSD介入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有关;而缺损口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只与术后发生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有关。介入封堵术前应关注PMVSD缺损口下端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和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窦瓣环的距离,甄别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