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艾米斯在其实验性长篇小说《时间之箭》中对叙述手法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小说中,随着时间的倒流,现实生活中一切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画面都变得面目全非,可憎、可笑或不可理喻。在叙述者近乎冷峻的叙述中,前纳粹医生托德的一生以逆向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老人重拾韶华,死者得以复生,残害变为疗救。整个小说俨然一部倒放的电影。 这部看似荒诞不经的小说与其产生的时代——后现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已经渗透到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个活跃于后现代的作家,艾米斯在很多方面深受后现代思想的熏陶。他的时间观、主体观、历史观以及语言观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主义色彩。在《时间之箭》中,他打破了时间的矢量性,让主人公灵肉分离,质疑了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史观和统一的主体观。他假叙述者之口,对纳粹大屠杀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重构,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新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的文本性与主观性的思想。 尽管艾米斯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就《时间之箭》而言,他在本质上依然呈现出一位传统作家的姿态。他坚持道德本质主义,拒斥道德相对主义,对纳粹大屠杀的道德逻辑进行了剖析与批判;他坚信客观真实的存在,力图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探求事件的真相;他坚持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坚实联系,坚持历史书写的指涉性,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探索表征外部世界与历史事件的可能性。 该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序言,简要介绍马丁·艾米斯其人、《时间之箭》、该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第二章首先回顾历史上有关循环时间与线性时间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时间之箭》中的时间倒转及其意义。在倒流的时间中,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的传统的线性进步史观和自由观受到质疑,纳粹大屠杀的道德逻辑得到剖析与批判。第三章首先概述历史上有关统一的主体与分裂的主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时间之箭》中人物的分裂及其意义。随着主人公灵肉的分离,启蒙运动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统一的主体观以及对理性的崇拜受到质疑,纳粹大屠杀的心理机制得到分析与展示。第四章首先厘清历史的概念,并对历史之争进行概述。随后,从浅层和深层两个层次分析了小说中对大屠杀的表征,即叙述者重构的大屠杀和作者重构的大屠杀。前者彰显出历史书写的文本性和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后者则体现出作者对语言与外部世界坚实联系的信心和对历史指涉性的坚持。最后一章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文论点:虽然艾米斯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但从未放弃他的现代追求;他的《时间之箭》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浸染,但在本质上却继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思想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