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增殖变化,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6例SLE患者及6例正常人BMSCs,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构建侵袭小室检测BMSCs迁移、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KKβ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KKβ、磷酸化IKKβ表达水平;观察通过加入IKKβ抑制剂对SLE患者BMSCs增殖、迁移的影响;不同浓度TNF-α对正常人和SLE患者BMSCs增殖、迁移的影响。
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SLE患者BMSCs迁移与增殖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BMSCs基因IKKβ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无差异(p>0.05),SLE患者BMSCs磷酸化IKK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IKKβ抑制剂能显著增加SLE患者BMSCs的迁移率,并促进其增殖(p<0.05)。TNF-α能明显抑制正常人和SLE患者BMSCs的迁移率,并降低其增殖(p<0.05)。
结论:SLE患者BMS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迁移、增殖能力较正常人显著降低,其机制可能是SLE患者体内高水平TNF-α激活IKKβ,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影响迁移与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BMSCs的迁移与增殖。
第二部分
目的:选择5个干扰素诱导基因MX1、OASL、OAS1、ISG15、LY6E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候选基因进行表达研究,探讨干扰素诱导基因在SLE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SLE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68例SLE患者、5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26例正常人外周血,提取R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各组间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及各组间干扰素(IFN)指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软件评价干扰素诱导基因在SLE诊断中的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IFN指数与SLE疾病活动度指标(SLEDAI积分和24小时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细胞MX1、OASL、OAS1、ISG15、LY6E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IFN指数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SLE诊断中,IFN指数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846,当IFN指数取2.56时,对SLE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76.3%。SLE患者IFN指数水平与SLEDAI积分(r=0.256,p<0.01)和24小时尿蛋白水平(r=0.337,p<0.01)呈显著正相关,合并肾脏损害的SLE患者、抗-SM与抗ds-DNA阳性SLE患者IFN指数显著升高(p<0.05)。
结论:干扰素诱导基因MX1、OASL、OAS1、ISG15和LY6E在SLE患者中呈高表达,IFN指数的升高对于SLE的诊断及疾病活动性判断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