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Cs和210Pbex双核素示踪北方典型防护林区农田及其防护林土壤侵蚀变化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y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会导致表层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和下游水体富营养化,是全世界公认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核素示踪技术被认为是研究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其具有简单、便捷和节省劳动力等优点。近几十年来,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半衰期30.17 a)和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bex(22.26 a)均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其中137Cs能够被用于示踪1963年以来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但由于土壤流失和自然衰变,137Cs在土壤中的含量不断减少,而210Pbex作为天然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与137Cs基本相同,可以有效的反映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同时,其连续沉降的优点能够弥补137Cs的缺点。近年来,将137Cs与210Pbex进行联合示踪,可用于查明不同时间尺度的土壤侵蚀变化,同时弥补单一核素引起的准确性不高的缺点。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涵盖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建设之后,相关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137Cs与210Pbex等单一核素土壤侵蚀模型均不再适用。为查明“三北”防护林中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前后农耕地及其周围农田防护林土壤保持效益变化,本研究采用137Cs和210Pbex双核素示踪技术,选择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较为成功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西北)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华北)的“三北”防护林区作为典型实验区,研究了农耕地及其周围农田防护林(研究区农田防护林是由耕地退耕而来)土壤137Cs和210Pbex的剖面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示踪的土壤侵蚀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农田防护林和农耕地土壤核素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张北县农田防护林的137Cs含量在土壤表层0~5 cm处略高,在5~25 cm间整体呈均匀分布,210Pbex含量在土壤表层0~5 cm间达到峰值,从5 cm开始急剧下降,然后在土壤深度5~30 cm间分布均匀;农耕地137Cs和210Pbex分别在土壤深度0~24 cm和0~27 cm间均匀分布。共和县农田防护林的137Cs含量在次表层5~10 cm较高,在土壤深度10~30 cm之间呈均匀分布,210Pbex在土壤表层0~5 cm间富集现象明显,随着土壤深度增加,210Pbex活度急剧减小,并在土层深度5~40cm间呈均匀分布;共和县农耕地137Cs和210Pbex在耕层深度0~35 cm之间均表现为混匀态。(2)137Cs和210Pbex面积活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张北县,沿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137Cs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而垂直于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137Cs面积活度呈自西南向东北减少的变化趋势,农耕地的137Cs空间分布表现为距离农田防护林越远,137Cs面积活度越低;沿主风向和垂直于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210Pbex面积活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而随着距离农田防护林越远,农耕地210Pbex面积活度没有呈现递减的规律,反而在中部含量较高。对于共和县,农耕地与农田防护林的137Cs空间分布表现为垂直于主风向的第1~4排样点137Cs面积活度相对较高,而第5~8排样点的137Cs面积活度相对较低;从整体上看,农耕地及其周围农田防护林的210Pbex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3)采用137Cs比例模型估算张北县农耕地的土壤侵蚀速率为29.11±14.42 t/(hm~2·a),采用稳定态农耕地210Pbex响应模型估算农耕地造林前的土壤侵蚀速率为68.55±22.11t/(hm~2·a),造林后为-8.52±47.32 t/(hm~2·a)(“-”表示沉积,“+”表示侵蚀);利用比例模型估算沿主风向和垂直于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15.20±15.25t/(hm~2·a)和3.27±11.57 t/(hm~2·a),采用相应的模型估算沿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造林前的土壤侵蚀速率为21.55±66.77 t/(hm~2·a),造林后的侵蚀速率为-16.03±18.89 t/(hm~2·a),垂直于主风向的农田防护林造林前的侵蚀速率为38.85±44.51 t/(hm~2·a),造林后为-6.40±48.59 t/(hm~2·a)。同样地,采用比例模型估算共和县农耕地和农田防护林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别为-26.93±28.09 t/(hm~2·a)和-28.99±27.53 t/(hm~2·a);采用相应的模型估算农耕地造林前的土壤侵蚀速率为-12.36±65.65 t/(hm~2·a),造林后为-69.32±75.15 t/(hm~2·a),农田防护林造林前的土壤侵蚀速率为-10.40±62.58 t/(hm~2·a),造林后为-65.15±67.38 t/(hm~2·a)。这表明137Cs示踪技术主要表征1963年以来农田防护林和农耕地土壤侵蚀和沉积的平均速率,而210Pbex主要表征农田防护林建设前后的土壤侵蚀变化。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起到了显著的保土固沙和保护农耕地的作用。
其他文献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要方向。瘀血痹片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患处疼痛,对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后的关节功能康复十分关键。对此,本文从瘀血痹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对疼痛缓解时间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方式联合治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期刊
随着气候的剧烈变化农业产量也表现出起起伏伏的强烈变化。干旱缺水的地区降水过少会导致土壤干燥、地下水位降低,使得作物减产;而对于多雨湿润的农业地区来说,降水过多会使得农田土壤水分过于饱和,同时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上升,进而导致作物受到涝渍胁迫,最终影响作物生长生产。针对涝渍灾害问题本文以五道沟水文实验站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模型的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以实验站2010-2014年实测的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各年
学位
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在带来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等效益的同时,也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不同于单个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梯级水电站将会给流域带来多站运行下的叠加负面效应。现阶段雅砻江干流上共规划建设水电站21座,其中有16座大型电站。梯级水电站的投产,较大程度改变了雅砻江的水文状况,从而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尤其是对鱼类生存生长繁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恢复河道水文情势,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环
学位
输水渠道对农业灌溉和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寒旱区渠道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冻土与渠道衬砌接触面问题愈发突出,接触面间的力学特性严重影响着渠道稳定性。寒区渠道工程在负温环境持续作用下,基土与衬砌之间会形成连续冰膜,甚至是冰层,从而诱发渠道隆起、渗漏以及衬砌开裂等冻害。目前研究多聚集于接触面冰晶胶结作用下的冻结强度,未考虑接触面间冰膜存在和冰膜厚度对接触面冻结强度的影响,但实际上接触面冰膜分布状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迅猛发展,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总氮(total nitrogen,TN)及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研制了高性能改性超滤膜,利用无土栽培循环系统深度处理废水回用于灌溉,分析测试了新型超滤膜对畜禽废水中
学位
在人类活动加剧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干旱的影响愈趋严重。研究四川省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能为该地区制定抗旱减灾措施、建立防旱策略、降低干旱风险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度指数(MI)、降水Z指数(Z)、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及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在四川省不同区域(川东盆地、川西南山地及川西北高原)不同季节的
学位
面对厘清总体城市设计技术内核的需要,回顾我国总体城市设计40余年发展历程,讨论新环境下总体城市设计的制度建构,认为《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1065—2021)的出台不仅为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还为其厘清了一个有限的工作边界和提出路径指引;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精选的15个总体城市设计典型案例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进行识别,总结地方实践的特征;从政府引导和地方
期刊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园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与自然相连的地方之一,已成为供应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空间载体。老龄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公园规划带来了新挑战,但是环境管理实践中将老年人与青年的差异纳入考虑的还不够充分,公园景观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满足问题越来越突出。现有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已经涵盖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但是城市公园尺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景观的关系
学位
针对传统总体城市设计多聚焦于建成区及周边自然景观,对农业、生态地区的景观分析与管控不足的问题,以大地景观特征为核心,借鉴“大地景观”的概念与国际经验,提出构建以“评估—管控—监测”为逻辑结构的整体性景观规划管理框架,并以广州北部地区为例,对城镇、乡村、郊野等3类空间开展大地景观特征评估、全域管控及动态监测,以期为面向全域全要素的总体城市设计制度创新提供借鉴。
期刊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变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文循环的稳定有着强烈的影响。嘉陵江流域地处长江上游,跨越我国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年降水量和暴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是气候变化的敏感脆弱区。厘清嘉陵江流域产流机制,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M-K)非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