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变环境动态眩光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眩光是一种典型的光污染现象,其准确评价与有效防治对于光环境优化尤其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具有显著意义。目前静态眩光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动态眩光领域鲜有公开研究成果,而且在静态眩光实际检测过程中,不同型号的眩光测量仪器测量检测不统一。随着眩光计量检定工作的发展,对动、静态眩光的客观评价以及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瞬变环境下的动态眩光评价指标、统一眩光测量标准迫在眉睫。针对阈值增量在评价动态眩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以道路照明引发的眩光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眼视觉特性出发,提出一种动态眩光评价方法,建立动态眩光评价模型。以人眼视野范围的变化为切入点,研究驾驶员行驶速度的改变对其感受自身所处照明环境等效光幕亮度的影响,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行驶速度与对应行驶速度下动、静态等效光幕亮度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探寻动、静态眩光差异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动、静态眩光差异系数与驾驶员行驶速度呈正相关;从拟合优度和方差检验等方面分析发现,动静态眩光差异系数与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用指数型函数模型描述效果最佳。该评价方法可为动态眩光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我国道路照明设计提供设计依据与解决方案。针对目前眩光测量装置面临的检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增量的瞬变环境标准动、静态眩光源设计方法,搭建了标准动、静态眩光校准系统。依据阈值增量的测量要求确定标准动、静态眩光源结构;眩光测量过程中,在保证实验室环境和现实路灯照明环境中的位置指数与立体角分别相等的前提下,规划眩光源的布局以及确定眩光源的发光面积;以最高24 Hz的频率模拟不同场景中的同一眩光值和不同场景中的不同眩光值,匹配各种照明环境中的动、静态眩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标准动、静态眩光校准系统可模拟的阈值增量范围为8.0%~26.7%,而且其闪烁频率可调节,最高达24 Hz,模拟眩光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3%,满足各种眩光测量仪的校准需求。
其他文献
四轮独立牵引/转向(4WID/S)全电汽车转向系统采用线控技术,利用CAN总线将方向盘转角控制信号传输至整车控制器,解决了传统转向系统的车辆转向特性需人为时刻调整,从而保证车辆转向的稳定性提升和降低驾驶人员的操作繁忙程度。转向执行部分主要包括四台独立转向电机、齿轮齿条,车辆的多模式转向工况需四台转向电机协调完成。本课题针对4WID/S全电汽车线控转向多电机协调性能和同步性能控制、改善转向电机的性能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的能量管理策略的作用是在保证动力性的基础上,优化各动力源转矩分配以使整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当前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精度不断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的科技背景下切合实际的能量管理策略的发展方向是:(1)能够融合出行全局信息,(2)能实现车-人-基础设施协同的自适应控制,(3)计算效率高,实时应用性能
隧道施工现场中钢架架设、拼接及其锁脚锚管的连接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相对较低的工序。在以往的隧道施工中,由于隧道长度相对较短,软弱地层及不良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实现,隧道沿程需要进行钢架支撑的地段一般相对较短,因此,钢架架设所带来的低效、高强问题一直未引起相关重视。近年来,随着长大隧道的大量涌现,隧道长度与日俱增,钢架支撑中人工架设这种传统施工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被大多数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改革。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其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了改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重视传递计算方法转变为算理和算法的结合,从单一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趣味多样化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也应从传统的掌握基础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本文就算理和算法的概述进行阐述,分析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将算
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结构性、湿陷性、水敏性等力学与工程性质,湿陷变形在定量上的不可忽视性和定性上的急速发展性,是影响建构筑物稳定性的两大突出问题。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为例,南北干线工程有近1/4坐落于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一般为自重Ⅱ级~Ⅳ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目前湿陷性黄土评价和处理重点考虑浅层黄土浸水饱和产生的“最大湿陷量”这一核心思想,考虑到隧洞等地下工程具有开挖卸荷、地下空间小、地基
重型车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类车转向性能有待提高,有必要研究新型重型车辆转向机构。本文针对中心臂Watt-Ⅱ型转向机构组成的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进行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分析、考虑杆件变形情况下的刚柔耦合仿真、以及多轴转向机构的试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四轴转向机构平面力系模型,将四轴转向机构分为四组Watt-Ⅱ型六杆转向机构,再将每组六杆转向机构划分为多个基本杆组,根据复数向量推导矩阵数
近几年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和研究。一方面,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为现代智能汽车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大大提升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汽车行驶安全性,同时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轨迹跟踪问题是无人驾驶车辆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精确的轨迹跟踪已经成为汽车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公认的实现自主车辆
近年来节能环保是社会研究的热点,作为工业重要动力组成部分的柴油机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柴油机喷油器的尺寸小、喷射压力大、柴油流动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喷油孔内物理变化十分复杂,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采用“几何相似”原理,建立放大的透明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或者采用数值模拟对喷油过程进行研究。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发现只考虑针阀体在固定位置时的柴油流动是有
寒区送水车作为一种重要的特种运输车辆,在高寒地区灾难救助、物资运送等较为严苛工况下的运输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其在越野路面与极寒低温环境行驶工况的特殊性,使得其越野运行寿命的可靠性,以及低温环境下的防结冰保温性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课题通过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对运水车寿命设计可靠性与保温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为寒区运水车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水车行驶
本文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进行了分析与仿真试验研究,基于Cruise软件搭建整车模型,对封闭无级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用于汽车传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封闭无级式行星传动对整车性能的影响。首先对行星齿轮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关系进行了推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运动学关系,受力和功率分配关系,为构建封闭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其次基于差动行星齿轮传动的特性,对一般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