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腹针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头腹针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围绝经期失眠(肝肾阴虚型)患者6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选取四神聪、神门、安眠、印堂、照海、申脉;治疗组采取头腹针结合治疗,选取情感区、腹一区、百会、左右神聪、安眠。配穴均选取太冲、太溪。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改良kupperman评分(KMI)、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来评价两组疗效,并用S P S 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头腹针结合组总有效率(8 4.8 5%)优于常规针刺组(7 7.42%),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头腹针结合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各项量表评分,且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头腹针结合组和常规针刺组的P S Q I评分及改良Ku pp erm an评分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头腹针结合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头腹针结合组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中除腰膝酸软、心悸(p>0.05)外,其余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头腹针结合组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腹针结合和常规针刺对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均有疗效,但头腹针结合疗法改善患者失眠症状的疗效更优;2.头腹针结合疗法在改善肝肾阴虚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针刺;3.头腹针结合疗法可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女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选用头针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用单纯头针针刺疗法,治疗疗程为,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本课题对3个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评测,指标分别为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患者的年龄、性别、中医证型等资料,以分析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发病特点,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同时观察“透刺吞咽针法”临床疗效,以探索新疗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四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中风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并发病、临床治疗等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中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新的治疗办法及思路。方法: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共剔除及脱落4例,剩余62例,最终完成试验人数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卒中病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穴取神庭及双侧本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龙虎交战”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失眠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龙虎交战”针法的理论依据,在针对CFS失眠症状的众多疗法中,更好地推广针灸疗法。方法:本课题筛选60例CFS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CFS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龙虎交战”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两组患者需每天治疗1次,
目的:观察恢刺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此方法是否优于常规针刺,为临床上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新方法。方法:在满足纳入标准的前提下,将60位腕管综合征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恢刺组(30例)、常规组(30例)。本次研究中,常规组进行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选穴依据“十三五”教材上关于腕管综合征的针刺疗法;恢刺组采用恢刺外关、合谷配合常规针刺曲池、阳池、阳溪、阳谷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
目的:采用电针治疗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观察头痛缓解情况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经行头痛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名瘀血阻滞型经行头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均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在治疗后的下一个月经周期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强度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1
目的:观察以中医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肝气郁结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非药物治疗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选取的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经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分为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30人。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干预,根据肝气郁结型辨证进行主穴和配穴的选取。联合组除常规针刺外,采用基于中医心理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按照标准纳入93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传统循经取穴结合手针组)、B组(解剖取穴结合手针组)、C组(解剖取穴结合电针组),每组各31例。在接受布洛芬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A组选取天柱、后顶、风池、阿是穴、后溪、申脉穴,各穴刺入后行手法直到产生针感,留针30min,再行手法后出针。B组取患侧玉枕、天柱、风池、翳明,双侧C2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31日,语种仅限于英语和汉语。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纳入针灸疗法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
目的:通过针刺右侧足三里穴,观察本经双侧足三里穴和双侧陷谷穴穴温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了解合穴和输穴体表温度变化特点,探讨足阳明胃经合穴与输穴经气流注与穴温的关系。方法:纳入受试者健康组每组30例,平均年龄(24.04±2.20)岁;亚健康组每组30例,平均年龄(23.89±1.94)岁。两组均采用相同手法直刺右侧足三里穴,得气后留针,期间不进行任何手法操作。控制试验室温度(26±1)℃,湿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