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激光反馈光注入式硅微机械谐振传感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谐振为敏感机理的硅微谐振传感器(Silicon Microresonator Sensor)一直是国内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传感器的研究重点之一。压力、加速度、角速度和微质量等硅微谐振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工艺控制、医学和科学仪器等领域。其中,采用光激励、光检测工作方式的硅微谐振传感器,兼有光纤、微结构、谐振传感器的优点,实现了多种先进技术的优势互补,得到了该领域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同时,随着反馈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研究的焦点也从探求光注入导致的非线性现象的物理根源发展到将其应用于混沌保密通信和精密测量等领域。激光器出射光强对反馈光相位变化的高敏感性,使得光激励硅微谐振器谐振的过程可以与谐振器反馈光调制激光光强的过程互相耦合。这种耦合效应为全光硅微机械谐振传感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将反馈光注入式半导体激光器引入硅微机械谐振传感技术的研究中,在半导体激光器复合腔模稳定性、光激励微谐振器起振机理、硅微悬臂梁反馈光注入下激光器动态特性以及硅微谐振器谐振特性的检测等方面开展研究,概述如下:   1.在小注入电流条件下,利用渐进分析法研究了反馈光注入下半导体激光器复合腔模的稳定性。提出了复合腔模在其相空间内存在一个稳定模式区域,复合腔模在该模式稳定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最大,并通过计算载流子浓度的庞加莱截图验证了上述模式稳定区域的存在。利用渐进分析法求解了复合腔模的鞍结分岔和霍普夫分岔边界条件,并与数值计算的载流子浓度分岔图进行了比对,从而验证了小注入电流条件下渐进分析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建立了用于分析镀膜硅微悬臂梁多层结构的等效近似模型,并且运用热扩散理论研究了硅微悬臂梁光热温度分布场,然后建立了计算硅微悬臂梁谐振振幅的理论模型。并根据前述理论模型对镀膜硅微悬臂梁谐振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优化了悬臂梁结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铝和铬均为合适的硅微悬臂梁镀膜材料。同等激励条件下,当金属镀层达到最佳镀膜厚度时,硅微悬臂梁谐振振幅最大。   3.研究了光强调制半导体激光器的反馈光注入特性。建立了由硅微悬臂梁和反馈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组成的谐振系统。提出了硅微悬臂梁反射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的理论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分析了激光器的动态特性。数值计算了反馈光注入下激光器输出光强随时间的变化,并在理论上预见了输出光强存在峰间脉冲。在实验中同样观察到了上述峰间脉冲,提出的理论模型得到了有效验证。最后讨论了该谐振系统在传感领域的应用前景。   4.利用正弦电流驱动的扬声器声激励硅微悬臂梁谐振,并利用自混合干涉仪研究了该硅微悬臂梁的谐振特性。通过相位重构方法处理测得的自混合干涉信号.最终得到了该硅微悬臂梁的一阶谐振频率、谐振振幅、频响曲线的半高全宽(FWHM)和品质因子(Q)等谐振特性参数,并与正弦相位调制干涉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对。
其他文献
大型激光装置如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NIF装置,所需的光学元件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为保证光学元件在集成过程中获得严格的姿态精度、稳定性以及洁净要求,装置在设计
新近纪以来,在南海海域陆架边缘、陆坡隆起和深海火山岩隆等构造背景上,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滩沉积体.受沉积环境和基底的控制,不同地区的生物礁发育时间与沉积特征有所不同.
发动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其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以及工程机械等领域。作为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其性能和可靠性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
油画是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中职美术教学中若是没有油画教学或者只作为一两堂欣赏课来处理,我想那我们的中职美术教学肯定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
肝癌(原发和转移癌),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内常见的占位性病变,正确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大多数肝癌具有突出的MR征象:T_1-WI病灶信号较低,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形
西北植物园历时两年完成的陕西省科技计划攻关项目“平面干花制品关键技术改进研究”日前通过了验收,专家认为该课题首次在国内研究了平面干花制品的规模化生产问题。在植物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检测方法操作程序复杂、费时,并且以有损的方式进行,检测方法原始
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在亮度、相干性、准直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对光束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传输过程中光学元件的精密机械控制。软X射线谱学显微光束线是
期刊
西沙海槽长期活跃于南海北部,记录了南海的深部演变过程,有特殊的地质研究意义。基于对西沙海槽的深潜实地考察,发现了槽底平原可分为小型谷、大型对称脊和顶平对称脊等次级地貌,可能是槽坡上较强的重力流和近东西向的槽底等深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还发现一些成群分布的小型丘体,推测可能是超压气体释放喷口或者为生物栖居巢穴;西沙海槽生物类型相对单一,数量小,其生物生存条件较为苛刻,为海底中的"沙漠"。该区的泥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