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矿物肥料对Cd污染土壤-水稻的影响及环境风险评价——以湖南攸县夏泉村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unhong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不可或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土地开垦和种植,其相关地区面临的土壤肥力贫瘠、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出台,修复土壤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由于自然矿物具有自净化的绿色、生态环境属性,不仅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须的营养元素,还可以有效的记录、影响、评价和治理环境,因此自然矿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们对于自然矿物肥料进入土壤后,是否会抑制、激发、活化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从而导致污染加重,鲜见研究报道。湖南省作为我国双季稻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同时也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故本文以湖南攸县Cd污染地区为例,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分析测试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元素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以及水稻植株(根、茎、叶、谷壳、籽粒)Cd的含量,以探讨施用自然矿物肥料对水稻土壤—植株的影响,并进行污染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大田试验施肥方式包括:CG:常规施肥(40%复合肥25kg/亩+尿素10kg/亩+氯化钾5kg/亩);CK:常规施肥+矿物肥(100kg/亩);CF:常规施肥+沸石(300kg/亩);CKF:常规施肥+早稻土壤矿物肥(100kg/亩)+沸石(300kg/亩)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早、晚稻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含量分析研究(1)早、晚稻土壤中Cd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湖南土壤背景值、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2倍,说明造成土壤的污染严重;As、Cr、Ni、Pb的污染程度次之,Cu、V属于未造成污染。(2)早、晚稻土壤中矿物肥施肥方式(CK、CF、CKF)较常规施肥(CG)发现,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增加,但无明显差异;矿物肥施肥方式(CKF)较(CK、CF)发现,除Cd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降低。2.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研究(3)早稻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Cd在常规施肥(CG)和矿物肥施肥方式(CK、CF、CKF)条件下,均赋存于弱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中,即生物可提取态(S1+S2+S3),分别达:0.459mg/kg、0.45mg/kg、0.502mg/kg、0.459mg/kg;在弱酸溶态(S1)中0.272mg/kg、0.267mg/kg、0.301mg/kg、0.265mg/kg;其中早稻土壤的生物可提取态和弱酸溶态均在(CK)下Cd含量最低。(4)晚稻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Cd在常规施肥(CG)和矿物肥施肥方式(CK、CF、CKF)条件下,均赋存于生物可提取态中,分别达:0.449mg/kg、0.362mg/kg、0.411mg/kg、0.7mg/kg;在弱酸溶态中0.277mg/kg、0.039mg/kg、0.277mg/kg、0.28mg/kg;其中晚稻土壤的生物可提取态和弱酸溶态均在(CK)下Cd含量最低。3.水稻植株Cd含量及分布研究(5)早、晚水稻植株各器官在常规施肥(CG)和矿物肥施肥(CK、CF、CKF)下Cd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根>茎>叶>籽粒、谷壳;Cd元素由土壤进入水稻植株的过程中,主要富集于水稻植株根部,其富集能力由下至上逐渐减弱,其中可食部分籽粒含量最低。(6)早、晚水稻植株在常规施肥与矿物肥施肥对比中发现,早稻籽粒(米)Cd含量在(CG)下最低(平均含量0.383mg/kg),晚稻籽粒在(CK)下最低(平均含量0.125mg/kg);其中早稻籽粒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倍。4.矿物肥对水稻土壤—植株中Cd分布及生物活性影响(7)早、晚稻土壤弱酸溶态(S1)与水稻植株和籽粒中的Cd含量均具有良好的同步增长正相关关系,而土壤生物可提取态(S1+S2+S3)与水稻和籽粒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说明土壤的弱酸溶态更能表示土壤元素生物活性部分,即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本次研究建议把弱酸溶态作为指示湘西丘陵地区双季稻土壤的生物可利用性的指标之一。(8)在矿物肥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弱酸溶态Cd的含量在施肥方式(CK)下达到最低,说明单独施用矿物肥具有降低土壤中弱酸溶态Cd含量的作用,即可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活性;在生物可提取态中也是(CK)下Cd的含量最低,说明施用矿物肥对土壤重金属元素Cd的生物活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5.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评价(9)本文在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的基础上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富集因子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四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综合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d的潜在危害风险最大,且达到中度污染。(10)本次研究建议在重金属元素总含量的平均值基础上,引入土壤生物活性这一影响指标来建立评价模型,从而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污染风险评价。
其他文献
极化SAR影像分类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光学遥感影像,极化SAR影像不仅能提供更丰富的后向散射信息,还能以极化相位、幅度等信息对地物分类进行补充。但雷达由于其特定的成像机制,造成透视收缩、叠掩及山体阴影等,使极化SAR影像分类难度大、精度低,阻碍了极化SAR在分类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致力于提高极化SAR影像分类的精度以及缩短处理时间。超像素的提出对地物分类研究具有很大进步
学位
川西南干热河谷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地带,是举世闻名的高山纵谷区,也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过渡带,更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同时,该区是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草地退化严重,旱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干扰给原本脆弱的川西南干热河谷区带来了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厘清川西南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认知区域内生态脆弱
学位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极其频繁的国家之一,现以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表明还有大量灾害隐患没被发现,尤其是一些地处高位、隐蔽性较强的灾害隐患,通过传统人工地面调查、排查较难提前发现,非接触式的光学遥感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技术在识别茂密植被覆盖下的
学位
地表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员,在能量交换、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生态系统敏感脆弱,高寒草地和冻土面积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原冻土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然而大多数研究中利用气象站点插值数据参与分析,忽略了冻土环境变化引起水热条件改变对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地表温度和再分析土壤水分数据弥补
学位
植被生态水(层)是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紧密相关的储水体,对生态环境、水碳循环等都有重要作用。植被生态水(层)通常分为植被冠层截留水、植被茎枝涵养水及植被土壤生态水三个部分。植被的生态水(层)储水量依据森林生态学理论在生态系统中为植被蒸腾、地下水调节补给等提供能源,与生态系统水资源分配机制与运动机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植被土壤生态水作为植被生态水(层)的重要部分,常规方法难以大面积、长时间精确定量化监
学位
革什扎河流域位于大渡河上游,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流域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阻力。本文旨在理清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地质灾害与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获得准确可靠的易发性分区;对研究区进行防治分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为当地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学位
山地冰川是气候与地形共同作用的产物,作为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的反应非常敏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冰冻圈内的山地冰川已经显著萎缩。位于唐古拉山西段的格拉丹东区域,是我国三江源地区山地冰川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其发展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循环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冰川时空变化,探究其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能够为该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以格拉丹东
学位
目的 探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405例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256例)和B组(149例)。A组采用改良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B组采用常规二孔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h全流饮食、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出院。A组
期刊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生态环境脆弱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黄土高原受土质疏松、暴雨集中、地形破碎等自然环境限制,加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国十分重视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现状,但整体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因此,研究黄土高原生
学位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碰撞造山作用使大规模的地壳深融作用发生,最终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与藏南拆离系之间形成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岩体,其主要分布在北喜马拉雅(特提斯喜马拉雅)(NHGD)与高喜马拉雅带(HHG)。雅拉香波岩体与打拉岩体均属于雅拉香波穹隆两处花岗岩侵入体,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位置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南北分别与藏南拆离系(STDS)、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相邻。在本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