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政治问题,它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研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触及到清廉行为,而且存在着错误地认识——清廉行为和腐败行为互为补集。本文从清廉行为并非是腐败行为反义词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存在着灰色地带,并对其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得出灰色地带使社会福利蒙受较大的损失的结论。本研究使人们注意到影响社会福利的另一因素,并对灰色地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为我国的社会福利的增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假定公职人员满足行为人的假设,并分别对腐败行为、清廉行为进行界定,提出存在灰色地带的假设。然后对公职人员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公职人员行为的关键因素(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因素),提出主要的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效用最大化法)。
其次,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证明了灰色地带的存在。在一定制度因素下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效用最大化分析,分别得出公职人员的清廉均衡区间和腐败均衡区间,并发现二者的边界点不一致,从而得出在他们之间存在灰色地带的结论。然后利用效用最大化模型验证了灰色地带的存在性。再次,利用外部性模型对对灰色地带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得出在不考虑外部成本时,公职人员的均衡行为量高于社会最优时的均衡的行为量,即灰色地带的行为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
最后,得出结论。灰色地带同腐败行为一样,使社会福利遭受较大的损失,因此缩小灰色地带区域是增加社会福利的必然选择;并在本部分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