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但中国地域辽阔省份众多,各地政府以实现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采取了一些限制地区技术交流、扭曲要素流动等的措施,最终发展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割的状态。随着地区分割程度的加剧,区域技术发展愈加不平衡,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受到了抑制,省际间的技术差距也逐渐拉大。本文采用我国1992-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度量我国地区分割及其发展趋势,发现不论是用正面衡量地区分割的商品市场分割指标还是用反面的省际合作指标,都显示我国地区分割程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即索罗余值法和数据包络法,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索罗余值法,测算出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广义的技术进步;本文采用类似于徐振辉(2006)和Li and Xu(2008)的构造方法,将我国省际间技术差距GAP定义为各省的技术水平与最高技术水平的比值,这样该值在0到1之间,然后采用标准的logit模型来考察我国省际间的技术趋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区分割和经济开放等因素影响地区技术差距的机制,建立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又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2-2007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效率的累积增长率有所下降;沿海和内陆存在巨大差距,但差距是逐渐减小的。本文进一步对地区分割、FDI、出口、专利授权量、基础设施和市场化程度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分割妨碍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的技术差距,省际合作则有利于各地区技术提高,从而缩小地区间的技术差距。扩大出口贸易,提高引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落后地区的技术收敛;研发、市场化改革对推动技术进步,缩小技术差距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