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评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5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学史料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对陈忠实及其文学创作进行梳理和阐释,以作家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对其文学道路及其创作进行考察,从政治文化语境、个人生活经验、文化传承、话语模式、艺术追求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审美观照,特别是对陈忠实由回乡知青成长为优秀作家的创作历程,及其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作品进行宏观、立体的把握,勾勒出其文学生涯的基本轮廓,并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取陈忠实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其成长经历与创作经验的总结,探寻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文学价值,以便对陕西当代文学创作的流变进行宏观把握,探寻陕西作家艺术创作的共性及儒家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进而勾勒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为未来文学的发展与作家成长提供借鉴。  本文是第1部经作家本人许可撰写的“评传”,是第1部系统完整地对作家陈忠实的生平经历及文学创作进行评述的学术专著。  全文共分5章,第1章是作家传记,对陈忠实的生平及创作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审美观照,探寻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及其现实意义,认为陈忠实的成功是个案,是作家的文学理想、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创作理念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创作经验可供初学者借鉴,但不具有可复制性。第2-5章是文学作品评价部分,以作家主体性与作品思想文化内涵、艺术个性、语言风格及文体学特征等为依据,分为4章,对其创作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价。文后附有作家年表。第2章分析评价文革后期的小说创作,认为《接班以后》、《无畏》等真实反映了文革后期中国关中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基本矛盾,对回乡知青的成长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的叙述,具有文学史料价值,将关中方言与文革话语巧妙结合是其语言特色。第3章系统评析了陈忠实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揭示了作者走出类型化窠臼的艰难,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第4章探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思想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对民族秘史的讲述,揭示了在现代文明和生命原欲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家族制度消亡的必然规律,建构了“家族-文化”的历史叙事模式。对儒家文化的理性批判,及其对传统文化人格的依恋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内在矛盾和张力,“社会文化化”的性叙事策略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人物设置以宗亲关系为经,姻亲关系为纬,构成了一个网状的人物关系结构,塑造了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白灵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田小娥的形象最富有艺术独创性,她是秩序与观念的他者,是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她的毁灭具有悲剧美。白鹿精神是儒家文化、民间文化、家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结晶,分别体现在朱先生、白灵、鹿兆海等人物身上。文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文本特征,表现出从崇高到荒诞的美学追求。第5章对陈忠实《白鹿原》之后的散文创作、短篇小说创作及文学创作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力图把握其整体特征,探寻陈忠实超越《白鹿原》的可能性。  陈忠实是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作家,文学生涯的传奇性使之成为当代独特的文学现象,对作家及其创作进行宏观把握有较大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目前对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研究存在着“过度阐释”和“误读”等倾向,因此,笔者以专业读者的身份与作家展开平等对话,本着科学严谨公正的态度,以期探索并准确把握作家及其创作的规律性,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和文学青年的创作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打破同一,张扬差异,建构包容广泛差异性的价值观念,是经后现代主义思潮洗礼后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洛特曼差异美学为该共识的建立发挥了独特作用。差异美学以异质要素差异共存为核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也是颜氏家族的一位重要的成员。他的忠义精神,千载之下,依旧引人瞩目。这一点,固然有他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是他家族的一贯传统。本文以颜真卿作为研究
张洁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无字》一直吸引着学界的关注。而诸多的研究文献显示,《无字》一直被置于女性主义的视域之内。  本文试图突破女性主义这个角度,去挖掘《无字》的个体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把矛头对准了中共党内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党,“重造”党的口号“改造”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吸收产业工人入党;二是大力提拔党内工人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革命期间,因在武汉地区领导工人运动而崭露头角的向忠发,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10月,向忠发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10周年大型庆
新世纪以来,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不断冲击下,中国的文学形势较上个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文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时,文学本身也背离了最初那种教化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崇高目的。一
中国近代诗歌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经历了一个诗歌变革的探寻过程。来裕恂作为一位跨越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新中国建立三个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展现了变革探寻的历史轨迹,真
事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量词相比,事量词的语义功能和句法性质似乎十分简单,但实际上,事量词及其构成的事量短语不仅与事件的计量、指称表达密切相关,同时也深
王小波在小说和杂文中多次提到,他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有趣”和充满“智慧”的,这一点在批评家那里也形成了共识。在特立独行的姿态背后,王的写作风格也尤为明显,戴锦华精辟地概括
《大家》于1999年正式推出了“凸凹文本”栏目刊登作品,意在解放被体裁束缚的文学创作,使文学的表达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理念的提出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好评。随后许多作家纷纷
语言结构映射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概念结构。且语言与其文字系统之间具有一种优选关系,文字应与语言的特性相匹配,因而从文字的特点可以反推语言的特点。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表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