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在实验性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中,大鼠肠屏障功能(IBF)障碍的发生发展和褪黑素(MT)对IBF的保护作用,并试探讨其机制。
方法:
1.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组(ANP组)、褪黑素干预组(MT组)、假手术组(SO组),每组各24只。采用胰胆管末端穿刺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1ml/100g体重)制备ANP模型。SO组仅作剖腹术,并轻翻动胰腺组织后关腹。MT组于制模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溶液50mg/Kg体重。ANP组和SO组则予以生理盐水,剂量及方法同MT组。造模后第4、12、24、48h分批处死动物,每个时点6只(暂不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死亡的大鼠)。
2.各时点由下腔静脉抽血6~8ml,离心后留上层血清,置4℃冰箱备用。迅速取1mm3末端回肠若干块,于25g/L戊二醛溶液中固定,待行电镜检查。取部分胰头组织和末端回肠组织固定于10%多聚甲醛液,待行光镜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查。
3.血清淀粉酶测定送检验科完成,分光光度法测血清D-乳酸,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4.胰腺和末端回肠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TUNEL法测回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5.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2.0进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等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血清淀粉酶:ANP组4h即开始升高,各时点水平均较SO组显著升高(P均<0.01),而MT治疗组各时点的淀粉酶水平较ANP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仍高于SO组(P均<0.01)。
2.血清IFABP、D-乳酸水平:ANP组4b即开始升高,各时点较SO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MT组各时点IFABP、D-乳酸的水平较ANP组有所下降(P均<0.05),但仍高于SO组(P均<0.01)。
3.血清MIF:ANP组各时点水平较SO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MT组各时点的水平较ANP组有所下降(P均<0.05),但仍高于SO组(P均<0.01)。
4.光镜下SO组胰腺和回肠未见明显病理改变;ANP组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和回肠粘膜病理改变,如光镜下SO组大鼠胰腺组织腺体小叶结构完整;ANP组可见大片胰腺灶状凝固性坏死;MT组胰腺坏死、出血明显减少。ANP组回肠柱状上皮细胞坏死、脱落;MT组较ANP组病变明显减轻,绒毛排列较整齐,肠腔中脱落细胞较少,间质充血水肿减轻。
5.TUNEL法提示SO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ANP组回肠上皮凋亡阳性细胞较多,以绒毛顶端为主,MT组回肠上皮凋亡阳性细胞较ANP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SO组。
6.电镜下SO组各时点组织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变化,粘膜表覆上皮完整,细胞间连接结构正常,表面微绒毛丰富、规则,细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丰富,形态正常:ANP组各时点回肠超微结构异常最明显,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紊乱且短矮,胞浆内线粒体明显扩张空泡化,MT组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ANP组减轻。
结论:
1.ANP组发病早期即发生肠屏障功能(IBF)损害,伴有肠粘膜超微结构异常,病理改变明显,肠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凋亡。提示ANP发病早期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和增生之间失去平衡是IBF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
2.ANP发病早期即有血清MIF升高,且其升高的趋势与肠屏障损害的进展基本一致,提示MIF参与了ANP的炎症过程,并与肠道损害的轻重呈正相关。
3.予MT干预,可以改善ANP发病后的肠道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可以降低血MIF水平,从而有效保护肠屏障功能,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血MIF的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