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结构与区域协同优化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承担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及能源供应的任务,但其目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产业优化升级程度有限、优化升级手段趋同且针对性差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的优化升级为目标,对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与区域协同优化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本文对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在系统思想下结合调研情况对其运行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据此提出应从系统内部的结构以及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两方面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的优化。随后,运用扎根理论对产业价值链结构优化的手段进行聚类,形成了系统性的三类优化模式: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主链细化专精和多元链条培育,并从经济产出、环境改善、社会发展带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几个方面探究三类模式的特征。同时,从资源竞合的角度探讨了各类模式推进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并构建了资源配置优化系统模型。在系统间的协同优化方面,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对产业价值链区域协同优化的演化特征与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并在生态学视角下对区域协同优化的不同要素即维度间的作用规律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协同优化的可能路径及其效果检验方法。通过研究,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三类结构优化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可推动产业发展并改善环境问题,适用于成长和成熟期需改善环境的资源型城市;主链细化专精可使经济稳定在高增长范围内,适用于成熟期且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多元链条培育虽在经济方面效果相对较弱,但可明显改善产业结构,适用于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和产业禀赋的城市。(2)按照“主链—循环—多元”三个阶段分别集中配置资源可使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效果最好。这种分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综合优化效果高于将资源粗放分散于三类结构优化模式或是集中于单一模式41.22%~129.14%。这是由于该资源配置方式改善了后四种配置方式的主要问题:其一,将资源粗放分散于三类结构优化模式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二,资源集中于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对于产业价值链的多样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没有明显贡献;其三,资源集中于主链细化专精易挤出非资源型产业并破坏环境;其四,资源集中于非资源型产业的培育不利于短期内城市的综合发展。(3)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区域协同优化的关键路径是以环境协同治理推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基础协同建设。通过对区域协同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由于产品与能源方面的协同合作较多,目前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效果最明显,但产业价值链转型的效果却比较有限。根据多个路径的检验结果来看,这是由于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协同发展和基础协同建设三方面之间尚未形成正反馈效应。通过环境协同治理推动其余两方面的协同优化则会取得最好的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1)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结构优化的三类模式。这三类模式具有系统性、内容的具体性和运用时的可操作性,突破了现有模式的简单架构与单一性的问题。(2)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资源配置优化系统模型,并基于模型进行仿真,发现了实现优化应采用的分期资源配置策略,该模型可用于未来10~15年不同资源配置下优化状况的仿真以及对比,从而辅助相关规划与决策。(3)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价值链的区域协同优化实现的基本路径,并结合实证发现了各路径的薄弱环节与可能的提升方向,可为未来更好实现资源型城市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已在铝、镁等低熔点金属的连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钢等高熔点金属材料的连接研究则开展相对较少。本文以Q235钢和304不锈钢(SS304)为研究对象,采用FSW实现了Q235同质钢和Q235/SS304异质钢的连接,制备了成形良好、无明显缺陷的焊接接头。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表征了Q235和SS304同质、异质钢FSW接头不同区域
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是胸主动脉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它起病隐匿,往往在发生夹层和破裂的时候才被发现,死亡率很高。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仅仅通过开放手术或血管内技术进行修复。TAA进展的自然史仍然不能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了解TAA发展的潜在事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变TAA的病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已逐步了解动脉瘤形成的分子机制。目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受扰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增大,易导致岩爆、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开展受扰动影响的岩石变形特性研究至关重要。文章采用TAW-1000D岩石流变扰动试验仪,对类岩石试件进行三轴蠕变扰动试验,研究不同预静载下扰动荷载对类岩石蠕变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类岩石的极限应变值和长期强度值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施加扰动荷载后的试件应变值会突变,进入扰动区后,突变值增加较为明显;相同围
当前,国内外在高地应力软弱岩层中修建隧道的案例愈来愈多。对深埋软岩隧道而言,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极易产生时效变形;二是在围岩大变形作用下支护结构容易失效。目前的隧道支护设计多是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短期分析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相关隧道的支护设计要求。深埋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由围岩流变引起的变形往往为隧道的主要变形,运用流变力学理论对隧道进行长期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围岩
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涂层已被成功用在骨及牙等金属种植体表面,以提高种植体与人体骨组织之间的骨传导性和生物相容性。然而喷涂粉体材料的纯度及结晶度低、涂层的结合强度差依旧是等离子喷涂纳米HA涂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阻碍了该材料在医学临床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以探索高纯、高结晶度纳米HA粉体材料和高结合强度HA涂层的有效制备方法及相应机理为目标开展了
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深入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提和基础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其关键是构建与之适配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从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现状来看,协同创新的合作主体间缺乏协调性、互补性以及协同合作缺乏深度、效度的问题较为普遍。现有研究成果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前期的合作伙伴选择机理以及后期的主体合作关系等问
遗址展示在西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1955年的《雅典宪章》到2008年《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的出现,标志着遗址展示理论日渐达成国际共识。中国大遗址是追溯华夏之源、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价值。然而,趋向于遗址“现状价值”还是文献研究的“历史原貌价值”的展示导向诉求博弈仍然存在,大遗址重保护而轻展示,展示方式多为静态展示,展示缺乏历史动态层次性,遗址潜在文化价值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是由交叉斜柱组成的抗侧力结构体系。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可以分为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和由斜交网格外筒和剪力墙核心筒组成的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两类。其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集竖向承重和抗侧力结构于一体,具有抗侧刚度大、斜柱通过拉压传递内力、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然而,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抗震性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弹性计算方法、力学性能研究、构件截面优化、体系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叠合梁(Prestress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Laminated Beams,简称PSRCL梁)是指首先预制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外壳,待外壳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其施加预应力形成预制部分,然后将预制部分运输至现场安装后再进行内部混凝土的现场浇筑,最终形成部分预制与部分现浇的叠合梁。PSRCL梁可以有效简化现场施工工序,减少或避免
碳化硅纳米线(SiC nanowires,SiCNWs)由于其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堆垛层错,孪生界面和可调节的电导率,并且在基质中形成导电网络具有优于SiC块体和颗粒形式的电磁吸收性能,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单一SiC相的介电常数低于碳和铁磁吸收材料,并且通常引入缺陷以增加SiC的介电常数的方式难以接近合适的阻抗匹配,导致仅有较窄的有效吸收频带(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