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无主义是19世纪的“世纪病”,虚无主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但就其实质来说,仍是信仰危机及其所产生的现代文明的“颓废”的特征。虚无主义问题是尼采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所谓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或者说“上帝死了”。“最高价值”、“上帝”是指历来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赋予生存已终极的根据、目的、意义的本体;它们丧失价值,附着于其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丧失了价值,生存也失去了根据、目的、意义。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形而上学解体的历史过程。自柏拉图用道德和理性建构起第一个形而上学,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近代启蒙运动、直至尼采时代,理性形而上学遭到彻底否定,但道德形而上学仍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尼采为了使虚无主义走向完成,将虚无主义推向极端,并主张一种彻底的、积极的虚无主义,以此从根本上摧毁旧形而上学的基础,建立起他自己的形而上学——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尼采把形而上学归结为存在,把存在归结为价值,将价值评估原则归结为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纯粹的创造力,是生命力本身的充盈状态。尼采用权力意志彻底否定了形而上学的道德体系,迎回了生命的本来意义。所以尼采的虚无主义不仅仅在于述说虚无,而主要在于克服和反对虚无。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独特识见及其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深深地影响了鲁迅。鲁迅在与尼采哲学的初次接触中,就已洞察到其中所蕴涵的悲观而绝望的思想,反映尼采对处于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失望,于是用权力意志这柄铁锤奋起反击。正是基于尼采的批判精神使鲁迅深刻领悟到当时中国的“无涯际的黑暗”,才要做“绝望的抗战”。鲁迅从尼采处所获得的两项思想要素是:虚无及克服和反对虚无。鲁迅所说的“黑暗”与“虚无”乃是指一种现实感受,这种现实感受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桎梏,二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所具有的“罪感”,三是对青年及革命的失望所引起的对生物式进化论的怀疑,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所带来的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否定态度。要扫除“黑暗”与“虚无”,鲁迅认为必须要实行国民性的改造,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要谋求个性的解放,个性解放是思想或精神的解放,是自由的意志对黑暗束缚的冲破。这就是鲁迅的“反抗绝望”或“绝望的抗战”,是经过鲁迅改造过的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