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β-FeSi2具有很高的光吸收系数(光子能量为1.0eV时,光吸收系数大于105cm-1),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光伏材料,理论上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达到16[%]-23[%]。但是关于β-FeSi2材料的研究还很少,实验制备得到的β-FeSi2薄膜质量不高,目前最高的转化效率仅为3.7[%]。以下为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
利用室温对靶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Fe-Si薄膜后,在Ar气氛围中800℃退火2小时制备β-FeSi2薄膜。研究了溅射工艺参数,如溅射功率、工作气压、Ar气流量、沉积时间等对制备β-FeSi2薄膜的影响,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发现在溅射功率为80W、工作气压为1.3Pa、Ar气流量为35sccm时溅射沉积Fe-Si薄膜,不仅可以得到单一相的β-FeSi2,而且薄膜结晶质量较好。
利用室温对靶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Fe-Si薄膜后,对后续热处理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对制备β-FeSi2薄膜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热处理条件:
在Ar气保护下800℃退火2小时。另外,还采用了电子束扫描的方式对磁控溅射沉积Fe-Si薄膜进行后续处理,直接形成了半导体相β-FeSi2。分析表明,采用电子束扫描对磁控溅射沉积的Fe-Si薄膜进行后续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薄膜的结晶质量随电子束扫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β-FeSi2/Si界面特性随电子束扫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束流大小为4mA、扫描时间为45min为优化的电子束扫描条件。
通过调节Fe靶和Si靶的相对面积,实现对沉积薄膜中Fe/Si原子比的精确控制,来研究Fe/Si原子比对于β-FeSi2薄膜结构特性及电学特性的影响。随着沉积薄膜中Fe/Si原子比的降低,β-FeSi2薄膜的导电类型会由p型转变为n型,表明Fe/Si原子比决定了未掺杂的β-FeSi2薄膜的导电类型。Fe/Si原子比接近1/2时,符合β-FeSi2的化学计量比,可以得到较低的载流子浓度和较高的霍尔迁移率。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的衬底材料,对于生长β-FeSi2薄膜的影响。在Si(111)衬底上制备得到的β-FeSi2薄膜的结构特性及电学特性较好。
利用室温对靶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Fe-Si薄膜后,在Ar气氛围中800℃退火2小时制备β-FeSi2薄膜。研究了溅射工艺参数,如溅射功率、工作气压、Ar气流量、沉积时间等对制备β-FeSi2薄膜的影响,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发现在溅射功率为80W、工作气压为1.3Pa、Ar气流量为35sccm时溅射沉积Fe-Si薄膜,不仅可以得到单一相的β-FeSi2,而且薄膜结晶质量较好。
利用室温对靶直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Fe-Si薄膜后,对后续热处理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对制备β-FeSi2薄膜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热处理条件:
在Ar气保护下800℃退火2小时。另外,还采用了电子束扫描的方式对磁控溅射沉积Fe-Si薄膜进行后续处理,直接形成了半导体相β-FeSi2。分析表明,采用电子束扫描对磁控溅射沉积的Fe-Si薄膜进行后续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薄膜的结晶质量随电子束扫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β-FeSi2/Si界面特性随电子束扫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束流大小为4mA、扫描时间为45min为优化的电子束扫描条件。
通过调节Fe靶和Si靶的相对面积,实现对沉积薄膜中Fe/Si原子比的精确控制,来研究Fe/Si原子比对于β-FeSi2薄膜结构特性及电学特性的影响。随着沉积薄膜中Fe/Si原子比的降低,β-FeSi2薄膜的导电类型会由p型转变为n型,表明Fe/Si原子比决定了未掺杂的β-FeSi2薄膜的导电类型。Fe/Si原子比接近1/2时,符合β-FeSi2的化学计量比,可以得到较低的载流子浓度和较高的霍尔迁移率。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的衬底材料,对于生长β-FeSi2薄膜的影响。在Si(111)衬底上制备得到的β-FeSi2薄膜的结构特性及电学特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