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银耳等十三种高等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八章组成,前七章分别论述了十三种高等真菌(发酵液或子实体),茶色银耳(Tremella foliacea),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褐盖韧革菌(Boreosterum vibrans),中国纤孔菌(lnonotus sinensis),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trogii),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紫革耳(Panus torulosus),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zonata),香泊氏孔菌(Postia balsamea),乌茸菌(Polyozellus multiplex),蜂窝菌(Hexagona apiaria),粗毛针孔菌(Inonotus hispidus),小马勃(Lycoperdonpusillum)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合物的活性研究,第八章综述了高等真菌中的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利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凝胶等分离材料结合中压制备(MPLC)和高效液相制备(pre-HPLC)等分离技术,通过核磁共振(包括1H-和13C-NMR,HMBC,HSQC,COSY,ROESY)、质谱、紫外和红外等波谱学方法以及X-晶体衍射等手段,从上述十三种高等真菌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50个,2个新颖骨架。新结构涉及新颖骨架倍半萜、杜松烷型倍半萜、血苋烷型倍半萜、愈创木烷型倍半萜、Cucumane型倍半萜、异海松烷型二萜、二氢苯并呋喃类等。并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活性测试。  从茶色银耳(Tremella foliace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个新颖的5/6/4的三环体系的倍半萜,Trefolane A,从生源上推测,它应来自于高等真菌中大多数倍半萜骨架的起源单环的Humulane,经过第四条新的倍半萜生源合成途径形成;另外还分离得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和1个新的Cucumane型倍半萜。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和小鼠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均具有抑制作用。  从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发酵液中发现了4个新颖的6/6的二环体系的倍半萜,它们应来自于高等真菌中重要的5/7的二环Tremulane型倍半萜衍生而来,并且还发现了此类倍半萜的生源合成前体Tremulane型倍半萜及相关的一系列倍半萜,包括1个少见的降倍半萜,7个含缩醛或半缩醛结构的,4个内酯类和1个含内酰胺和内酯的八元环倍半萜衍生物。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五株肿瘤细胞具有弱的抑制活性。  从褐盖韧革菌(Boreosterum vibrans)发酵液中发现了7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和4个二氢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它们的生物合成最近已有文献报道,其合成前体为4-羟基-3-异戊烯基苯甲醛;还有2个新的内酯类化合物。经活性测试,发现了1个化合物对人和小鼠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均具有抑制作用。  从中国纤孔菌(Inonotus sinensis)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5个新的异海松烷二萜,1个新的5-甲基蜂蜜曲菌素的二聚体和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  从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发酵液中发现了4个新的血苋烷型倍半萜和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  从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经活性测试,发现了它对人和小鼠的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分离得到了3个血苋烷型倍半萜。从紫革耳(Panustorulosus)发酵液中发现了1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从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zonata)发酵液中发现了一个少见的链上嵌有三元碳环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已经确定,立体构型的确定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完成。  从香泊氏孔菌(Postia balsamea)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2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4个麦角甾醇。从乌茸菌(Polyozellus multiplex)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从蜂窝菌(Hexagona apiari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从粗毛针孔菌(Inonotus hispidus)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三萜化合物齿孔酸。从小马勃(Lycoperdon pusillum)发酵液中得到了3个单萜化合物。  第八章对截止2013年,高等真菌来源的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其他文献
纳米线、纳米带和纳米棒作为新型的一维材料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2001年《科学》杂志宣布基于半导体纳米线的纳米电路将是人类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最近《自然》杂
一氧化氮(NO)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效应分子.当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NO,发挥细胞毒作用,从而杀伤外来的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细胞.该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SNP)作为NO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数据传输速率的期望不断提高,各种速率越来越高的无线通信协议也应运而生,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就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的。MB-OFDMUW
正电子湮灭技术是固体材料电子结构和缺陷的敏感探针,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多普勒展宽谱以及寿命谱能提供固体电子动量分布、密度分布以及缺陷类型的信息。基于正电子湮灭技术的双通道多普勒仪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能够获得很多电子信息。本论文针对双通道正电子多普勒谱仪信号处理显示系统开展研究,完成数据采集电路以及基于QT的人际交互界面的设计等。基于正电子湮灭技术研制的多普勒谱仪信号
当前,我国港口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风险管控压力仍然较大.本文通过对江苏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事故教训和安全生产现状,对新形势下加强港口
学位
水稻(OryzasativaL.)是中国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水稻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是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永恒主题。粒形由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组成,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之一,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大粒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以60
学位
嗜盐微生物以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物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分类地位、耐盐机制、代谢生理及代谢产物的研究已成为科学热点,然而其遗传特性、生态作用、陆源嗜盐放线菌代
石油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开采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油井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比较零散,所以其
学位